記者孫偉倫/台北報導
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立法院本體建築是已經超過百年歷史的市定古蹟,且是沿用日本殖民時期的女子高中校舍而來,也因此可能許多參觀立法院的民眾會覺得,立院建物格局有種「似曾相識」感,因為現今的立法院院區,其實就是由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高中校舍改建而成。
立法院行政大樓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也就是「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院區建物考據應為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年)建成,並曾於昭和10年(1935年)整建,在二戰後廢校。第二高女與同為日人就讀的第四高女一起併入北一女中。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在二次大戰時期因遭美軍轟炸損毀嚴重,現在的完整建築物是戰後在僅存的紅磚建築體上加蓋重建。戰後由於學生多屬日籍而被遣返,隨後廢校,並短暫作為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利局等辦公處所,之後才由立法院進駐至今。在2017年時,立法院建築已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舉行立法院會的議場則是在民國49年(1960)興建完成,位在立院中庭中軸線上,為虞曰鎮建築師所設計之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於民國51年2月23日啟用,議場構造型式如積木堆疊,頗似昭和11年 (西元1936年、民國25年)落成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但外觀更為簡潔,幾乎完全摒除裝飾,僅以菱形鏤空圓洞的造型圖案點綴立面,表面則覆滿白色的二丁掛 面磚。
根據立法院出版的《立法院古蹟暨歷史建築導覽》指出,立法院校舍建築以「L型構造」建成,混雜了1920年前模仿歐美19世紀以來流行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還有初期現代主義的折衷主義建築風(後期增建的三層樓校舍),被日本建築師大量引進殖民地,尤其主要被官署廳舍採用。
另外則是國府來台後建成的議場,屬於「地域主義」風潮作品,常見於1950到60年代建築,不過由於這多屬於建築師個人對於「東方」想像的創作,還不是當代意義的「台灣意識」思想,包括東海大學早期校舍(1950年代,張肇康)、台南碧岳神學院教堂(1960,賀陳詞)、台大農業陳列館(1963,有巢建築事務所、張肇康)等。
立法院有名的「L型構造」建築屋身也與台灣總督府設計相同,在東、西、南面都設有陽台,北面則無,都是為適應地域特色而設計。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初四國道湧現北上車潮「11路段塞爆」 高工局呼籲:務必保持安全距離
免做年夜飯、婆婆搶洗碗 她過年待婆家直呼「幸福感不輸娘家」
【一鏡到底】婚姻是一場脫口秀 宅女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