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二二八事件78周年前夕,台中中央書局昨(23)日舉辦李喬《埋冤‧1947‧埋冤》分享會,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古秀妃出席並表示,在台灣建立民主自由社會的過程中,李喬終其一生用文學和行動展現無與倫比的力量,令人敬佩,內心也充滿感激。
古秀妃透露,李喬1934年出生,自己的父親同樣也是1934年出生,兩位都已經是90歲的老人家,但仍持續用他們的方式來關心台灣社會。李喬以文學作品、以行動表達思想;父親則是一位農民,為了保衛家鄉也曾參與過美濃反水庫運動、走上街頭。上一代人,用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展現對台灣社會的關懷,留給後代無盡的資產。
李喬先生曾說:「呈現二二八的全景,並釋放其意義,是我的天職。」不僅呼應二二八事件第78周年,《埋冤‧1947‧埋冤》分享會也是台灣李喬文學協會在完成《李喬全集》後,首次舉辦的文學活動,並分別舉辦台北及台中場,都邀請金曲歌手羅思容演出,兩場共計吸引250名與會者參加。
台中場昨天邀請以母語寫詩的客語作家劉慧真擔任主持人,與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主任楊翠以及分享父親逾千萬字筆耕歲月的李喬愛女李舒亭,進行沙龍座談。
李喬耗時10年收集大量史料、採訪口述,加上3年半時間書寫彙整,於1994年完成《埋冤‧1947‧埋冤》上、下兩鉅冊,合計約74萬字,真實呈現在二二八事件極權下的台灣人,如何以堅定的反抗精神,尋回自我與建立文化認同。
如今,該書籍出版已逾30年,坊間難尋,但在客委會長期支持並與台灣李喬文學協會等合作方歷時3年努力之下,於2024年完成推動《李喬全集》6卷45冊編纂工作,分享會的《埋冤‧1947‧埋冤》也得以展現新面目呈現於讀者眼前。
國寶級客籍作家李喬,畢生筆耕不輟,創作逾一甲子,作品橫跨小說、詩、散文、戲劇、雜文與評論等,並以其「文學志在反抗」創作理念聞名。其作品不僅以豐富的歷史素材重構台灣的民族記憶,更展現出對弱勢、受苦群體的深切關懷。二二八前夕重新以《埋冤‧1947‧埋冤》再現對台灣土地及民主自由的深刻情感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