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個人的成長與成功也經常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使得許多人不斷地追求進步、期望自己能做得更好。美國心理師Mark Travers日前在《富比世》(Forbes)撰文表示,這種持續的自我提升過程可能帶來隱形的倦怠感,人們會發現自己即使已經付出許多努力,仍感到疲憊、挫折與缺乏成就感。
Travers心理師舉例,一個專注於內在成長的人透過不斷閱讀書籍,加強自我療癒情緒的能力,漸漸地卻對「進步」感到壓力,總覺得「還不夠」或「應該要進步得更多」,最終因沮喪、挫折感而停滯不前。心理師指出,把目標越定越高並為之努力雖然是件好事,卻同時會對身心造成傷害,他也提出應對倦怠感和以更健康的方式達成個人成長的三種方法。
1. 從不斷「自我修正」轉向「自我接納」 按自身步調成長
Travers心理師指出,自我提升最大的陷阱就是總認為自己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一直將自己視為「未完成品」,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這是因為療癒自己、取得成就和追求進步的想法會形成一個循環,讓人難以感到「滿足」。心理師強調,「自我接納」不代表放棄成長,而是在追求進步的同時接納真實的自己。
研究顯示,「自我同理」能帶來更強的情緒韌性與更健康的心態。善待自己、接受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不過度苛責自己,這樣反而能減少焦慮,同時更有成長的動力。Travers心理師建議,可以將心態從「我需要解決自己這方面的問題」轉變為「我已經足夠好了,我選擇按照自己的步調成長」,並不需要每次都主動找到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因為當生活面對挑戰時,人自然而然就會進步。
2. 為「自我提升」設限 有時最好的成長來自放手
Travers心理師提醒,自我提升不是「全職工作」,不是每本書都要立刻閱讀,不是每個課程都要馬上報名,也不是每種療癒方式都要立即嘗試。確保自我提升的內容符合自己當前的需求,不要總是有「努力完善自己」的壓力,也要適時安排沒有特定目標的活動,創造放鬆的空間。心理師表示,各項休閒活動都有助於緩解壓力、改善整體健康,讓人達到身心平衡、更有活力,「有時候,最好的成長來自於放手讓其自然開展」。
3. 重新定義「成長」 為每一小步乾杯!
Travers心理師表示,社會常常以完成多少任務、達成多少目標或取得多少個人突破來定義成功。然而,真正的成長不僅是能做更多的事,發展自我意識、學會擁抱平靜同樣重要。
心理師也提出融入這種思維技巧的方法:
- 接受緩慢的進步:讓自己緩慢且穩定地進步,留出時間進行反思和學習,減少因過度追求結果而產生的倦怠。
- 重新審視初衷:在日常生活中抽空與自己溝通,感受到想要自我提升時,花點時間想想: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 設立符合個人價值的目標:將注意力轉向與自身核心價值觀相符的目標,確保對成功的定義與幸福感一致。
- 慶祝小勝利:肯定每一個微小的成長,而不是無止境地追求自己認為的「完美自我」。
不要跟別人比!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同 學習掌握自己的節奏
Travers心理師提醒,人們容易將自己與那些看起來毫不費力完成工作的人進行比較,以此認為自己仍有所不足。然而,不斷追求完美,要求生活的每個面向都必須經過完美的規劃,可能會漸漸地削弱一個人的自信心,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損害。要記得,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完美生活模式」並非人人適用,也許遲點起床、晚上才運動會更適合你。每個人的24小時過得都不相同,關鍵在於找到符合個人需求與幸福感的步調,掌握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