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Hz, I love you》在台北街頭實際拍攝摩托車的場景,融合音樂歌唱,讓音樂電影走出台灣特色。
作詞嚴云農(左起)、導演魏德聖、音樂統籌李王若涵、音樂總監李正帆,一起打造《52 Hz, I love you》豐富的音樂。
對於嚴云農來說,參與《52 Hz, I love you》,最初是音樂舞台劇的形式,但隨著魏德聖去年偶然間要改寫成電影之後,整個工程就變得十分浩大。在魏德聖的劇本上,沒有歌曲,只有寫概念、要傳達給觀眾的訊息,接下來就是要嚴云農作詞,把劇中人的內心想法鑲嵌其中。「只要台詞有變動,歌詞就要跟著改,交給作曲後還要不斷修正。」有時候歌詞雖然可以對上,然而不是那種配合劇情、讓演員可以喊出來的,就必須要修改。
而《52 Hz, I love you》從原訂的舞台劇版本,改寫成電影的過程中,也不斷加入其他角色,魏德聖說這是要強調城市裡頭的孤單族群,都不該被忽略,「中年失婚、30出頭未婚、老年、20幾歲的人等,都是不同層次,希望可以帶到。」此外,他也加入了女同志的愛情,豐富了故事。「如果是2個女同志的話,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挑戰度不會那麼強烈。」即便如此,魏德聖還是被反同團體列為抵制的對象,他四兩撥千斤地回答:「每個團體都有激進份子,就視而不見,鬧脾氣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