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這個名詞,係在美墨戰爭(1846-1848)之後才出現。常有人以為,拿破崙三世(Napoleón III,1808-1873)創造了這個詞,讓法蘭西第二帝國以「泛拉丁主義」為由,藉機重返新大陸。事實上,「拉丁美洲」一詞,是當時西語美洲知識分子在獨立之際追求文化認同時的反思,其中以智利哲學家畢爾包(Francisco Bilbao,1823-1865)為代表。由於畢爾包成立「平等社會」(Sociedad de la Igualdad)社團,引起政府的不滿而被迫流亡,在流亡歐洲期間,意識到西語美洲必需團結一致才能在國際上立足,於是,畢爾包於1856年首次在巴黎發表「拉丁美洲」一詞,對照「盎格魯撒克遜美洲」的強大,呼籲西語美洲不應再分裂。
地理上,拉丁美洲北起美墨邊界,南至火地群島(Tierra del Fuego)。在這廣袤區域內,地形貌多複雜:荒漠莽原、砂岩礫土、崇山峻嶺、沼澤雨林、冰川雪簷…… 各種奇觀異景,莫不具備。時間上,跨越數千年歷史,追溯至前哥倫布文明,含括西、葡等國三百年的拓殖,以及兩百餘年的獨立建國史。如此繁複多樣的時空元素,交織出一張迷人的人文地圖。只是,這張迷人的人文地圖在世界歷史中往往被忽略,以致外界以為她在「孤寂」中悄悄發展。
獨裁統治、美國干預、經濟剝削、游擊戰爭、農民革命、民粹運動幾乎占據了兩百年來的歷史扉頁。長久以來,拉丁美洲一直被視為動盪、貧窮、荒謬之地,甚至喪失使用「美洲」一詞的權利,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在《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裡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