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歐盟鬥矽谷 劍拔弩張:2017年美國科技業的新挑戰
發佈時間2017.01.17 13:0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3 臺北時間
美國矽谷的科技業一直自詡是破壞式的創新者,過去幾年在全球各地攻城掠地,甚至在2016年的政治騷動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不過如今,歐洲各國政府可能對矽谷的科技業展開反撲。從去年開始,先是歐盟執委會要求蘋果支付愛爾蘭政府130億歐元的避稅優惠,谷歌也面臨反托拉斯法的訴訟,而英國法院更直接向Uber開刀,面對2017年,矽谷與歐盟之間的緊張關係預料會更加劍拔弩張。
如果矽谷在歐洲節節敗退,連帶也將引發其他地區的後續效應。
假新聞充斥,梅克爾也成受害者。圖中德國總理媒體與布魯塞爾恐怖攻擊嫌犯自拍的假新聞出現在德國NOCH網站。(截圖自BuzzFeed)去年十月,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慕尼黑發表了一場演說。主題可能讓大家有點意外:是關於演算法(algorithm)。
沒錯,是演算法。不是德國移民政策、不是歐元區、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也不是英國脫歐。
梅克爾要傳遞的訊息是, 谷歌和臉書這類搜尋引擎在網路上傳送新聞,是一片扭曲的稜鏡。 因為他們的演算法是根據使用者的過去偏好精心打造。它的同溫層效應到頭來會讓每個人只會收到符合個人的各自偏見的新聞,這對於需仰賴不同觀點並陳的健全民主制度,會帶來莫大的傷害。
梅克爾對谷歌和臉書演算法提出警告幾天之後, 英國倫敦的勞資審議法院裁定:Uber與司機的合約誤用法條,剝奪了司機最低工資和有薪休假等基本的勞工權利。
法官說,倫敦的Uber業者聲稱自己只是連結三萬多個小企業的科技平台,這種說法「稍微有點荒謬」(slightly ridiculous),Uber是運用扭曲不實的語言想要矇騙過關。
雖然Uber表示要上訴,不過多數法律專家們認為,這個判決有助改善成千上萬名倚賴「零工經濟」(gig economy)維生的英國人的工作條件。
去年底金融時報的一篇社論也認為,Uber的創新是一回事,藉由現行法令的漏洞獲利,也就是所謂的「法規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又是另一回事。
這兩個發生在歐洲的事件,如果按照川普式的陰謀論,大概會直接把他們推想是歐洲人對美國科技業的掣肘。
不過,從梅克爾的演說和英國法院的判決,確實可以嗅出歐洲對美國科技業態度風向的改變。
不久之前,矽谷數位科技仍席捲歐洲舊大陸。從「開放連結」、「共享經濟」 到「破壞性創新」的口號響徹雲霄,以數位科技驅動的理想國似乎近在眼前。
在2017年,美國科技業的巨擘,在歐洲都面臨重大的調查和官司判決。如果這些公司在歐洲的官司失利,恐怕會影響在它們在其他地區市場的節節敗退。
位於巴黎的谷歌法國分公司。(畫面取自東方IC)Google
谷歌在歐洲面臨與它的搜尋引擎和安卓作業系統相關的反托辣斯官司。其中一項是關於谷歌以不公平手段扭曲搜尋結果、促銷自家的購物服務、傷害競爭對手。可能在今年初春做出判決。結果:可能被課以該公司全球10%營收的罰金,相當約75億美元。
谷歌一再否認它獨惠自家的服務,同時在歐洲各國它投下近五億美元改善與當地政府關係。官司的上訴可能拖上幾年的時間。
谷歌在歐洲另一個陷入麻煩的是稅務問題。法國官方最有可能在今年裁定谷歌是否要為在法國的營運補繳超過十億美元的稅款。同時,谷歌正對違反法國資料保護法提出上訴。按照規定,谷歌被要求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網域都遵守法國的「被遺忘權」--也就是在歐洲有連結的使用者,可以在特定情況下,要求谷歌在線上移除關於自己的已經過時的資料。
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街頭高懸黑色蘋果外型氣球。歐盟執委會裁定蘋果應償付130億歐元因選擇性優惠待遇的稅款。(畫面取自東方IC)Apple
蘋果在2017年的首要議題,將是對它因為不當稅務優惠必須補償愛爾蘭政府130億歐元提出上訴。
愛爾蘭國會同樣也對這項判決提出上訴。它宣稱歐盟執委會跨界越權,同時聲稱蘋果並沒有得到特殊的稅務待遇。
這兩方的上訴最快會在2017年下半年進行聽證。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曾經暗示,在海外有大量資金的美國企業,或許可以用較低的稅率把儲備金轉匯回美國。如果川普履行這項承諾,美國歐洲的國會對於誰來課徵這筆稅緩恐怕勢必掀起爭議,這些官司可能朝更加政治化的方向發展。
2016年10月16日德國總理梅克爾與青年保守聯盟代表吉米亞克透過Facebook頻道直播「德國日」節目,2016年德國日的主題為「工業4.0,德國製造」(畫面取自東方IC)Facebook
臉書在區域經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導致它成了歐洲官員的鎖定目標。
在2017年,臉書將面臨法國、西班牙、德國和荷蘭的司法挑戰。它們認為臉書利用按讚的內嵌功能追蹤使用者到第三方網站,已侵害到使用者權利。
在比利時類似的官司中,臉書上訴贏得了勝利。
臉書同時必須在一月底之前,回應歐洲指控它在收購WhatsApp申請許可時曾經誤導了官員。
在美國大選中臉書無法有效對付假新聞,在歐洲它也面臨類似關切。有官員要求臉書必須對假新聞和仇恨言論的內容負起管制責任。
德國的專案小組針對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對將在三月份做出評估報告。如果國會認為臉書防止假新聞的做法不足,下一步可能就是由國會立法規範。
英國倫敦計程車司機罷工癱瘓街頭抗議叫車服務Uber。(畫面取自東方IC)Uber
被歐洲部分地區的計程車公會和政府指控違反本地規定和推動不公平競爭。Uber多年來仍為了能否合法營業和一些政府拔河。
歐洲法院預計在四月分裁定Uber究竟是運輸服務業、或是數位平台,這個判決將對各國有深遠影響。
如果Uber被認定是運輸服務,它將需遵守歐洲嚴格的計程車規範,而無法提供它原本低成本的服務。如果法院判決它是數位平台,Uber則可能在歐洲地區更進一步擴展。
位於盧森堡的亞馬遜歐洲總部。(畫面取自東方IC)Amazon
電商巨人亞馬遜正在等待漫長調查。它將歐洲總部設於盧森堡藉以規避其他歐洲國家的銷售稅,被指接受不公平的稅務優惠待遇。法院最快可能在六、七月份做出判決,其他美國公司如麥當勞和星巴克的類似稅務官司將會隨後進行。
當然,反對Uber或是airbnb的聲浪並不只限於歐洲。紐約州長簽署了法令對airbnb在約州的營運祭出嚴格限制。在美國許多城市,Uber也面臨與駕駛的法律爭議。不過在歐洲,尤其容易感受到這些科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應所產生的深刻不安。 特別是歐洲的政治人物們,已經開始察覺到新科技對公共政策和民主政體帶來的巨大衝擊。
在美國華府,有人懷疑這是歐洲保護主義的抬頭。認為歐洲人純粹是對美國公司主宰市場感到不開心。這種指控也不純然是無的放矢,像是德國媒體界對於搜尋引擎演算法批判不遺餘力,自然也有部分考量是它對歐洲傳統媒體產業的衝擊。
但事情也許不只是這樣單純。矽谷向來喜歡標榜自由、透明、不為惡,但實際上對任何影響到他們收益的問題,往往是一句「政府閃開」。 金融時報記者Philips Stephens評論蘋果執行長庫克時說,庫克給人的印象「彷彿是蘋果應該可以自己決定它要付多少稅」。用戶個人資料的解密應該由蘋果而不是民選的公職人員來決定,「彷彿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之間的界線」該由蘋果來拿捏。
而在此同時,歐洲各國已開始思考新科技對公共政策所代表的重大意義,政府也不再因為科技很潮、很新、很進步,就讓科技業弄得團團轉。
特別是如今西方的民主政治氣氛嚴峻,政治人物越來越意識到,如果選民只能接受到和自己意見一致的新聞,公共政策的討論將無以為繼。或者,在所謂分享經濟的大帽子下,既有的勞工的薪資和社會福利的保障會受到損害。
所以Philip Stephens的評論裡認為,美國科技業追求創新、擴展市場的同時,如今也應該思考產業的「社會化」。也就是說,科技業不能自外於社會的環境的演變,自以為擁有特權或是豁免其他企業的社會責任,而應重新在公司利潤和公共福祉之間取得平衡。
(首圖:顯示臉書的電腦螢幕與背景的歐盟旗幟,取自東方IC)
What U. S. tech giants face in Europe in 2017 (紐約時報)
Europe rewrites the rules for Silicon Valley (金融時報)
The taxman has strong grounds to test Uber's business model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