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右)在球場上常常會有搞笑脫線的演出。(圖片提供/洪元建)「美又大」球員、超有自信的蔡宗憲(右),常常一臉正經說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對話。(圖片提供/洪元建)有讀者稱這部漫畫是「台版灌籃高手」。「其實我的原型是少林足球,」洪元建笑稱,周大華就像少林足球的周星馳,是「美又大」陣中最帥、球技最好的球員,而身邊的隊友都是一群「怪咖」。
「可是一群不帥的人,還是可以做出很帥的事,」就像故事中矮小、不起眼的配角「蛙仔」,總是被人瞧不起;但經過多年的苦練,在比賽最後關頭,也能成為球隊反敗為勝的救星。
蛙仔(右二)投進致勝球後,隊友們興奮的簇擁慶祝。(圖片提供/洪元建)連載近兩年的時間,《宅男打籃球》在WEBTOON已超過5萬5000名讀者訂閱,並獲得9.67分(滿分10分)的高評價,另外也出了六集單行本,成為暢銷漫畫。但1980年出生的洪元建,其實30歲前都還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只偶爾畫一些短篇作品;在而立之年,他才下定決心,要投入長篇漫畫創作。
「自己一直有計畫,想慢慢畫(漫畫);可是案子一忙就一直拖。」洪元建談起過往的設計師工作,從200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後,雖然收入穩定,但時常都要配合客戶要求創作;如果能做到客戶想要、設計師也能呈現個人風格的作品,會是最完美的狀況,「可是現實上很難達成。」
「我其實不太喜歡去說服別人,後來就比較想要當作家、做作品。」在商業案件中打滾多年,有時要花許多時間與客戶溝通,讓他覺得疲累。他逐漸發現自己有更想做的事,更意識到工作不該成為追夢的阻礙。於是他定下規則:不管多忙,每週至少要畫兩頁漫畫。
在這樣的堅持下,洪元建邊接案邊創作,首部中長篇作品《MIX BOY達陣男孩》一畫就畫了四年,在2014年完結;劇情融合超級英雄與美式足球,用美式漫畫風格全彩呈現,在以日系畫風為主的台灣漫畫界,是一部獨樹一幟的作品。他不但自費出版,還在集資平台進行群募,製作限量公仔、球員卡、海報等周邊商品,零零總總燒了100多萬元,大部分支出還是靠接商業設計案來打平。
《MIX BOY》採用美漫風格、全彩製作,對洪元建來說是追尋自我的一次試驗。(圖片提供/洪元建)「我以為畫完以後,我不敢再畫漫畫了,」回想起創作《MIX BOY》的過程,洪元建認為自己是在發洩情緒,「因為我一直沒有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這個作品很純粹、很自我;也比較不聽別人的意見。」
他原以為這個階段結束後、沉澱了,會想繼續專注在商業設計;但出乎意料,「我還是想畫,就覺得自己喜歡漫畫。」
與是,他展開了《宅男打籃球》的創作;這一次,他更是毫無保留、全心投入。
2014年12月,當時剛進入台灣的WEBTOON舉辦了漫畫比賽;雖然對這個新興的網路平台一知半解,但考量背後母公司是韓國的Naver,旗下還有LINE的資源,可以接觸到更多讀者,洪元建決定把作品上傳參賽、試試水溫。
即使是半路出家、一直沒有受過專業漫畫訓練,但有了首部作品的經驗,他知道如果要吸引人看,技巧是其次,故事內容才是關鍵。
「最重要是讓讀者看了有感覺,想要繼續追下去,」所以相較於《MIX BOY》的自我,洪元建在《宅男打籃球》追求的目標是「雅俗共賞」;也確實達到成效。以台灣為背景舞台,談籃球、談人生,這部作品在漫畫比賽中廣受讀者喜愛。2015農曆年後,他正式與WEBTOON簽約,成為領取稿費的固定連載作者。
為了達到每週連載的進度,洪元建幾乎每天都埋首作畫。現在,洪元建幾乎不再接其他商業設計案,生活就圍繞著《宅男打籃球》。「我覺得去年(2016年)過得超級快,每週都在做差不多的事。」
雖然WEBTOON規定最晚每週六晚間6點前交稿,但他會把假日留給家人,陪伴太太及兩歲女兒,因此他固定在每週五傍晚截稿。另外由於太太平日還要上班,所以兩人商議,每週由他固定照顧小孩一天,連帶也壓縮了創作時間。「結束完這話,就要趕快想下一週的內容;睡前啊、騎車啊,一有空檔就一直想。」
因為週連載的壓力,讓洪元建真的變成了一個「宅男」,每天關在工作室作畫。「看朋友在玩啊,就有一點羨慕;可是又想到說,自己真的想好好做好這件事。」
每次漫畫上線,洪元建都會花時間瀏覽讀者的留言;同時也自己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與讀者互動。「看一些(讀者的)反應,會覺得很快樂;就好像被他們餵食毒品一樣。」
他自嘲,以前總會說「我是為自己而畫」,「可是明明就是看到讀者愈多,就愈興奮的人。」
在開始創作《宅男打籃球》時,洪元建就已經草擬好故事大綱。他計畫把這部作品變成一個大長篇,「如果可以,盡量接近《灌籃高手》,出個三十幾集。」
洪元建希望《宅男打籃球》能夠畫個二、三十集,單行本第六集二月初上市。他觀察,台灣的本土漫畫集數都不多,可能七、八集就完結,關鍵在於台灣漫畫家缺乏奧援;沒編劇、沒助手,所有都要自己來。如果又是週連載,「就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這對年輕漫畫家來說,會非常煎熬,很難持續創作。
「我現在這個年紀才要畫,某種程度是好的啦!」洪元建認為,他已經過了愛玩的年紀,可以犧牲享樂,專注在創作上。因此他想要挑戰,維持一個穩定的節奏持續出刊,把故事盡量拉長;「集數變多,就能畫個五、六年,幾乎等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他希望,這部作品能伴隨一個世代的成長;就像《灌籃高手》陪伴著六、七年級生一樣。未來,當現在這群八、九年級生長大後,談到他們心目中最經典的籃球漫畫時,或許會有個共同的答案:
按讚加入《Mirror Media ACG》臉書粉絲專頁,關注最新ACG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