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投行的工作對他來說相對陌生,他卻能在四年內從董事被拔擢為執行董事。根據他在擔任經濟部長時的財務揭露,這幾年內他收入近29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9651萬元)。
馬克宏和妻子布莉姬‧托涅是師生戀,兩人年紀相差24歲。(東方IC) 馬克宏15歲那年就愛上了布莉姬,兩人常高調示愛。(東方IC) 文質彬彬、外表一絲不苟的馬克宏,造勢時身旁常可見妻子的身影,面對鏡頭兩人不時公然示愛,大方牽手、親吻。
他的妻子布莉姬‧托涅(Brigitte Trogneux)今年64歲,兩人相識時,馬克宏才15歲,他在校中遇見教法文與戲劇的布莉姬‧托涅(Brigitte Trogneux),這對師生為了一齣年底戲劇公演而合作,馬克宏無可自拔地愛上了老師。
即使馬克宏的父母後來安排他去巴黎名校--亨利四世中學(Lycée Henri IV)完成高中學業,他仍不願放棄摯愛。當年已婚、且育有三名子女的布莉姬起初試圖勸退這名少男,但他心意堅定,女方終於被打動了。
在一支紀錄片中,布莉姬回憶起在異地求學的馬克宏如何追求她。「他一直打電話給我,我們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慢慢地,他極有耐心地瓦解了我所有的抗拒,過程真的很不可思議。」
為了馬克宏,布莉姬和前夫離婚,兩人在2007年結為連理。
這段愛情故事具體而言地體現了馬克宏的生命情境:專注、魄力、決心。也是出於這股魄力和專注,讓他日後即使經歷蛋洗的難堪,仍舊不改其志,繼續推動經濟改革。
「就某方面來看,我們社會的運作陷入僵化,這種模式沒法再持續下去。」馬克宏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曾說。
時間回到2016年6月,當時法國因罷工工潮和漸趨失控的激烈抗爭,全國動盪不安。
仍是經濟部長的馬克宏來到巴黎郊區,參加一場新郵票上市活動。他一走出座車,迎接他的是街上滿滿的示威人士,現場噓聲和咆哮不斷:「滾回去!」
幾秒之內,雞蛋飛越馬克宏和鎮暴警察的頭頂,有一顆蛋硬生生砸上馬克宏的額頭,蛋液滲入他的頭髮。
讓示威人士怒吼的,是歐蘭德政府擬出的改革計畫。為了提振法國萎靡的經濟(成長率一直在零附近徘徊),與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全國失業率近11%,青年失業率更逼近25%),政府打算鬆動幾十年來保護勞工的繁冗法規。雖然馬克宏並非改革措施的主要推手,他卻是最高調支持的一員大將。
在法國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社會福利──退休金、職工保護等,成了法國財政的沉重負擔,公共債務占法國GDP約97%,歐蘭德以破釜沉舟決心推出改革方案,原是想藉著拚經濟提振自己的聲望,沒想到反而賠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在法國,保護勞工權益一向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法國政府卻在2016年強行通過新勞工法,數萬法國人上街抗議,暴力事件頻傳。(東方IC) 許多法國人就和贊成脫歐的英國人一樣,認為自己被長期占盡好處的菁英階級遺忘了,馬克宏則說,分裂不在於貧富階級,而是擁有穩定工作的「圈內人」以及「局外人」的區別。局外人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企業要解雇員工太過困難。
「這個國家深信,這些法規對窮人很好,其實未必如此。」馬克宏主張放鬆就業法規,讓僱用和裁員都變得容易些、並延長每週35小時的工時,打造對企業更友善的環境。
外界揣測,2014年歐蘭德延攬年僅36的馬克宏入閣,正是要讓他負責這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值得玩味的是,歐蘭德的支持率跌至幾十年來歷任法國領導人最低,馬克宏聲勢卻一路看漲。
他活力充沛、整潔體面的外貌,和法國一竿老成持重的政治人物有著鮮明對比。很快地,他成了媒體寵兒,登上許多雜誌封面。2016年4月,他創辦自己的政黨「前進黨」( En Marche! ),8月底辭去經濟部長一職,投入總統大選。
「前進黨」偏向中間派,意圖超越法國左右對立的政治光譜,似乎吻合當前法國民心。巴黎政治學院(Scoences Po)政治系教授Pascal Perrineau說,「這個人的政治生涯顯然是從社會黨開始,然後他說他不是中間派,說自己既是左派,也是右派,這在我們的政治生態中是前所未見的。」
為了貼近民意,前進黨受到2008年歐巴馬競選團隊的啟發,數千名成員在法國挨家挨戶做深入民調,詢問選民希望見到什麼樣的政策。
馬克宏據此建立自己的政見:他誓言減稅、減少開支,但會為低收入戶提供社會安全網的支援,增加500億歐元的公共基礎建設,並發展可再生能源。
他努力建立自己和基層民眾的連結,然而,一輩子不愁吃穿的馬克宏,也曾被譏笑不知民間疾苦。
去年一場在法國南部的造勢活動上,一名21歲的工會成員前來鬧場,面對一身光鮮亮麗的馬克宏,身穿黑色T恤的年輕人高喊「我沒有多餘的一分錢可以買一套這樣的西裝」。
馬克宏不假思索,「要買西裝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年輕人回嗆,「我從16歲就開始工作了。」
有政治分析家說,馬克宏試圖超越左右黨派,可能兩邊不討好,但也有許多人,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都會的年輕人相信,他的中間派解方是法國亟需的良藥。
5月7日的法國第二輪大選中,由中間派的馬克宏與極右派的瑪琳勒朋一決勝負。(東方IC) 4月23日第一輪總統大選中,投給傳統主流派政黨候選人的選民還不到一半, 中間偏左的社會黨和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難堪之餘,對於走民粹路線、反歐盟、反移民的極右派瑪琳勒朋距權力核心如此之近,大表驚恐,因而口徑一致呼籲選民在第二輪決選中支持馬克宏。
即使有政治風險,馬克宏驕傲地擁抱不受歡迎的歐盟。至於從未真正融入法國社會的移民和穆斯林,他則呼籲包容以對。對手瑪琳勒朋則矢言舉行脫歐公投,以「奪回法國主權」,並暫時停止所有移民進入法國。
法國近來遭遇了一連串恐怖襲擊,但選民仍用選票拒絕了勒朋 「法國優先」的國家主義,擁抱馬克宏相對正面的訊息(對移民持開放態度、多元文化)。
馬克宏勇敢站在瑪琳勒朋的對立面,他支持歐盟,造勢場合中也常見支持者舉著歐盟旗幟。(東方IC) 《獨立報》說,馬克宏最大的挑戰,是說服法國的藍領階級,這群人對於他支持的全球化、多元文化和歐盟十分反感。
「我知道國內的分歧造成一些極端的投票結果,我尊重他們,我了解你很當中許多人也表達了憤怒、焦慮和懷疑,聆聽這些訊息,是我的責任,」 馬克宏在勝利演說中說。
馬克宏大勝,歐盟終於得以喘口氣,瓦解的危機沖淡了不少,但讓極右派的民粹主義昂首闊步的議題──低迷的經濟、失業、移民問題並未消失,馬克宏5月14日坐上總統寶座後,是否能注入一番新氣象,推動有感施政,讓法國人滿意,才是考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