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作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時報出版。
攝影師趙峰(Stefen Chow)與妻子林惠儀曾於2010年起展開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貧窮線」(The Poverty Line)計畫,他們根據當地的貧窮線數據,以一人一天可用於食物的金額實際到菜市場購買商品,並將其放在當日報紙上拍攝。於是,那些原本空洞無感的數字,突然具體且令人不安了起來:它們化身為中國的六顆饅頭或三根香蕉、法國的十個牛角麵包、香港的十二個青紅椒、或是美國紐約的一隻龍蝦。這些食物的差異表面上似乎意味著連「貧困生活的樣貌」也是不盡公平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理解貧窮的窗口,用日常飲食讓貧窮線成為「看得見」的存在。而本書作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的《下一個家在何方》(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則宛如居住版的貧窮線計畫,若想像鋪墊其下的由報紙改為城市地圖,食物則換成一個個窄仄破敗可能還缺水電瓦斯的拖車或房間,就可勾勒出本書具象化的核心面貌——透過檢視居住不正義的問題來看見貧窮。
《窮人》(Poor People),作者威廉.福爾曼(William T. Vollmann),八旗文化出版。
不過,已有越來越多以貧窮為關注主題的研究和作品,透過各地的社會現狀或生命故事,勾勒出一張張貧困的圖像:奧斯卡•路易士(Oscar Lewis)於1950至1960年代間探訪的墨西哥《香吉士一家人》,對於建構都市貧民窟窮人次文化的具體樣貌,具有重要的開創性;威廉.福爾曼(William T. Vollmann)的《窮人》一書走訪各國,捕捉窮人「在某些時刻經歷窮困的方式」,並向他眼中的窮人詢問同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窮嗎?你為什麼窮?」透過他們的自我認知,拼湊出萬花筒般的生命片段;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的《階級世代》則指出當代美國的流動機會變得更加受到階級影響,且沿著「階級界線的各種隔離也日益擴大」。窮困的生命樣貌如此多元,影響的層面如此複雜,以致上述作品雖然都以貧窮為探討的起點,著重的面向與看法卻相當不同。但也正因如此,更凸顯出貧窮背後所連結的各種複雜環節,無論心理、文化、階級、性別、教育……都有待更多的關注與深入討論。而《下一個家在何方》將窮困與居住的問題進一步扣合至「驅離」這個關鍵,許多窮人之所以在當代社會宛如隱身,與居住隔離有很大的關係,戴斯蒙遂以此為核心,對當代貧困生活提出了重要且獨特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