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人物

百年醬油進軍國際

發佈時間2017.08.10 12:50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丸莊醬油創立108年,主打手工釀造的黑豆醬油,第三代董事長莊英堯(右)和兒子莊偉中(左)依然堅持用陶甕發酵的古法製作。
攝影
主播
已經創立百年的丸莊醬油,曾經因為缺乏行銷,打不進賣場、超市等通路,董事長莊英堯接手後將黑豆醬油提升到精品醬油地位,打進百貨和精品超市通路,更外銷到歐美。
今年,丸莊在江蘇泰州設置的醬油工廠開始動土,準備進攻中國市場,莊英堯接下家業,希望將台灣醬油推上更大的舞台。
一下高鐵雲林站,樓梯入口處一眼就望見丸莊醬油斗大的廣告看板。第四代莊偉中一見記者就興奮問:「你坐高鐵來,那應該有看到我們的廣告喔?」他的父親莊英堯接著回應:「高鐵站蓋好後,他們找我做廣告,我說要最顯眼的那個位置,哈哈。」
早期醃漬醬菜的大木桶,至今仍保留在西螺觀光工廠裡,莊英堯回憶,兒時都要進去桶子裡幫忙踩醬菜。
第一代開始賣的醬菜,丸莊至今仍有販售。(辣豆腐乳80元,香樹子60元,正蔭瓜40元)
70歲的莊英堯滿髮灰白仍精神抖擻,和兒子每隔1、2週就會從台北辦公室搭高鐵到雲林醬油工廠開會。在車站等車接送時,莊英堯話匣子大開,忍不住講古,自家醬油廠一百多年的歷史,全烙在腦海。他回憶,丸莊醬油由祖父莊清臨創立於1909年,早期玻璃瓶不普及,會以木桶裝醬油,由工人騎著腳踏車運送。
莊清臨祖籍福建漳州,清光緒末年來台,落腳雲林西螺,因家裡人喜好醃漬醬菜,為了家計,他自製醬菜,挑著扁擔到市場叫賣。之後他利用類似的發酵技術,配合濁水溪硬度適中的水質和西螺溫暖氣候,在自家以陶甕釀造出閩南人傳統使用的黑豆醬油,又稱蔭油,與醬菜一起販售。
現今丸莊用的黑豆,都與農民直接契作。
黑豆種麴後,隔天需再人工翻動,讓麴菌均勻分布。
黑豆經洗麴後,才能拌鹽水入陶甕釀造180天。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