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假賽而對運動整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是我們都曾經從傳統運動中得到的教訓,還記得 2009 年職棒假球事件對台灣棒球造成多大的衝擊吧。這對電競誠信同盟專員( eSports Integrity Coalition, ESIC )Ian Smith 來說,是最可怕也是組織最努力避免的劇情。「這在傳統運動中發生過,當整個聯盟建立起博弈的機制,只要一有假賽發生,任何比賽都會是這場巨大危機的受害者。」
電競假賽行為判斷
要完全檢驗出假賽行為並不容易,建立一套完善的判斷機制更是困難,開發防止軟體作弊的反作弊系統還相對簡單。有些比賽操作上的明顯違常行為,非戰略性的刻意放慢或加快速度等,這些還能簡單地判定是否有假賽傾向,但 Ian Smith 表示多數假賽行為判斷流程要由監管機構開啟,由這些機構的系統去檢測比賽中是否有異常模式,並詢問所有 ESIC 成員是否曾經注意到這種模式。
「許多機管機構公司裡的分析員和交易商其實都明白電競博奕和假賽行為是怎麼回事,」 Ian Smith 語帶遺憾,「這些電競的假賽個案 9 成 9 會被判定『警報結束』。」但如果觸動警報的是不那麼好判斷的個案,那麼監管機構就必續聯絡舉辦該場比賽的聯盟,若發現該場遊戲的投注模式有異樣,則開始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