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中有個近年來才設立的米榭爾‧何諾獎(Prix Michel Renaud)。何諾先生長年經營克城大展有成,2015年巴黎查理週報恐攻事件時不幸遇難身亡。2014年曾在台灣漫畫家黃駿攤位與何諾先生相遇,他很高興我長期向台灣讀者介紹克城大展,也樂見台灣作者參與。人生難測,沒想到那次會面,會是這位和藹長者最後一面。
克城大展也舉辦學生組競賽,鼓勵年輕學子參與。今年學生組首獎頒給了克城齊佑國中(le collège Roger Quillot)的德國阿嬤二戰回憶記錄。該校學生莉璐(Lilou)在課堂報告時介紹曾祖母凱特(Käthe)的二戰經歷,凱特阿嬤二戰時住在法德邊界,戰後成為法國媳婦。二戰時她才6歲,跟著家人遷徙避難,與台灣二戰時躲到鄉下「疏開」類似。小凱特看到童年玩伴在空襲時喪生,自己也與死神擦身而過。莉璐的同學們聽了阿嬤經歷後相當感動,決定製作一本阿嬤的二戰回憶圖文集。
克城大展影像組競賽方面,法國人類學系學生隆果(Marion Longo)的記錄片「機車不機車?」(Boboboako, une moto en terre Hadza)獲得評審團心動獎。她到非洲坦尚尼亞從事田野調查,當地居民向來以採集為生。當居民們希望隆果協助他們購買機車代步,她該秉持學術研究原則,不介入居民生活,還是協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呢?村民是否只能停留在原始生活方式,成為學界觀察客體,無法享有現代文明待遇?
法國南特市美術老師瑪莉琳(Maryline Bellec)的日本行手記。(林莉菁提供)
年輕學者隆果透過影像思考學者與田野對象的關係,另一位資深人類學家巴迭(Solenn Bardet)女士則與漫畫家宇侯(Simon Hureau)合作,出版一本厚重的圖文筆記「我的興巴族朋友們」(Rouge Himba, carnet d'amitié avec les éleveurs de Namibie),記錄非洲納米比亞知名的興巴(Himpa)族群。巴迭年輕時就到興巴部落從事田野調查,興巴族女性全身塗成赤紅色,常是觀光客捕捉的目標,巴迭自己則希望找到一位不一樣的繪圖者,不用獵奇的眼光描繪這個族群。她相中宇侯,帶著他回到村落,用畫筆報導部落族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