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顏擇雅著,印刻出版。圖右:《理性與感性》,珍.奧斯汀著,顏擇雅譯,印刻出版。顏擇雅寫評論恰恰與此相反,她不炒短線,往往「讓子彈飛一下」,塵埃漸定,方始開口說話;偶而講講「新聞」,也不說死,總能秉持開放的心靈,用自己的觀點與人溝通,而非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別人頭上。更且一個觀點,一個問題,總是想了又想,甚至想上好幾年。譬如此書〈什麼是國際觀?〉一文,寫於10年前,中間幾經演講、增補,不停思索,方始從2000字發展為9000字定稿。在文字如衛生紙,用後即丟,寫過就算了的資訊消費時代,還有人願意這樣對待文章,也只能以「老派」視之了。
寫評論,光資訊不夠,最終還是得知識撐持
顏擇雅能寫,早著大名,算不上新聞。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最讓人訝異的是,顏擇雅評論範圍之寬廣,小至投履歷、面試,大至公民投票、兩岸競爭力;生活面的麥當勞、小確幸;專業層級如富人稅、高等教育。她都能說,且不是敢說亂說,而是拿出數據,辯證成邏輯地一一說給你聽,說得人心服口服,就算堅持不贊成,也不能不讚嘆:說得真是漂亮!為何能這麼漂亮?這或許就得去《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去找答案。顏擇雅是隻大書蟲,從小就是,愛讀書讀出國又讀回台灣,中西典籍無所不窺,可以翻譯《理性與感性》,也能跟張大春對談李白。因為愛讀書,甚至跑去擔綱類如「書探」的出版社版權人員,最後還創辦台灣或恐空前絕後,得能暢銷賺錢的「一人出版社」。講這麼多,其實僅僅是要說,寫評論,光資訊不夠,最終還是得知識撐持。知識因讀書而有,讀書使人清明,讓人不惑,看得遠、看得深、看得週延,寫得漂亮!──《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正是「讀書種子」萌發而成的一本書。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很單純,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對我來說,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
此書序文,顏擇雅開門見山便說。無非「升級」概念,卻說得這樣清楚明白,這樣漂亮貼切,連總統都不得不借用。追索「初衷很單純」、「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云云,卻不禁讓人想起了清代周亮工《因樹屋書影》所引佛經故事:
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台灣會衰不會衰?不是誰能唱得了的。主客觀形勢變化難說,來日如何,只能盡其在我。可以確定的是,多些像顏擇雅這樣的作家,多些《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樣的書,或許就不容易衰了吧。 本文作者─傅月庵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