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程度高的英國,漫畫家與其執筆挑戰的政商人物有時游走在相生、相斥的關係兩極──即使諷刺漫畫的本質為形象荒誕的幽默,有時政商人物因遭醜化而憤怒,有時卻因一幅漫畫讓自己知名度上升而歡喜;同理,有些人會因此將漫畫家列入黑名單,有些卻暗地裡派人向漫畫家買原稿回家收藏。倫敦另有間「政治漫畫博物館(The Political Cartoon Museum)」由歷史學家Tim Benson經營,就是如今數位化時代裡,少數仍可親眼目睹漫畫原稿並買回家的場所。
2009年,漫畫博物館(The Cartoon Museum)展出一系列於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執政前後創作的漫畫,名為「瑪姬!瑪姬!瑪姬!(Maggie! Maggie! Maggie!)」兩位策展、負責挑選作品的董事分別站在政治光譜相反的兩端,一位是《衛報》當家漫畫師Steve Bell,一位是前托利黨的內閣大臣Baker of Dorking,對柴契爾的評價有如雲泥之別。
我與大不列顛漫畫家俱樂部(The Cartoonists’ Club of Great Britain,1960年由弗利特街一群漫畫家成立的協會)主席Noel Ford趁著空檔,在飯店裡聊了3小時,76歲的他雖駝著背,下筆仍有神。針對台灣許多漫畫家將自身職業視為「服務業」的說法,他顯得相當吃驚,強調漫畫家身為創作者,自身意念絕對重要;並舉例許多漫畫家年紀愈大作品愈好,除因經驗值外,也因對人世的觀察愈來愈透徹。
另外有時,則來自社會中任何一份子。在真正眾聲喧嘩的言論自由裡,被任何意見挑戰的,絕非僅僅當權者。1970年12月冬日大罷工「不滿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裡,由於一系列的斷電不但衝擊了家戶,也危及醫護救援等行動,《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刊出一則諷刺漫畫,導致情勢火上加油。報社的工人們群起影響報社運作,逼報社無法出刊。這即是英國漫畫直接衝擊在地社會的案例。
漫畫博物館前身漫畫藝術信託(The Cartoon Art Trust)於1988年成立,首次展覽是同年的一場小型聚會,辦在其中一位創辦人的自家房子旁穀倉內。2006年,博物館在愛丁堡公爵菲利浦親王的支持下開幕,此後的任務除了收藏漫畫、舉辦展覽,也籌辦兒童及成人工作坊,每年並與英國職業漫畫家組織(PCO)共同舉辦漫畫競賽,分為18歲以下、30歲以下組,鼓勵年輕創作者。
Andy Davey語重心長地說,人們依然喜愛漫畫,但不代表他們擔心漫畫死去或消失。「我依然相信漫畫未來會繼續茁壯,但以什麼樣的形式,我不知道。」他透露,10年前,漫畫同業偕同企業家、政治人物到國家藝術部敲門,爭取讓漫畫成為一項藝術類別,卻碰了一鼻子灰,收到的回應是漫畫頂多可能被納入文學或動畫的藝術類別。
1949年,漫畫家H.M. Bateman在皇家文藝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RSA)一場名為「藝術裡的幽默」的演說中曾懇求,「希望在一個屋簷下,將英國最好的作品集結起來永久保存,成立國家級的幽默藝術藝廊。」此話一出,漫畫家Vicky借Bateman家喻戶曉的諷刺漫畫系列「OOXX的人」為名,畫了幅「國家幽默藝術藝廊裡唯一沒有大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