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去都蘭學永續生活(三)】14天生態設計課 吸引志同道合夥伴
發佈時間2018.06.28 15:40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這屆的樸門永續設計專業基礎,吸引了各路人馬,藝人林辰唏(左二)也在列。在寧靜閒適的台東都蘭,沿著一條連當地人也容易錯過的小徑直行而下,便是大地旅人台東樸門教育基地所在。
這裡不定時舉辦課程,我們造訪的時候,正在進行樸門永續設計專業基礎課程(PDC)。學員來自北中南以及離島的澎湖,甚至有人專程遠從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前來。
在充滿蟲鳴鳥叫、蛙鳴如雷的大地旅人都蘭教育基地裡,這天一早還不到9點,20多名學員分成幾個小組,嘰嘰喳喳地討論著。
幾分鐘後,擔任講師的孟磊(Peter Morehead)敲響了鐘,接著開始分組表演,其中一組,一名學員把兩手直直地高舉,顯然是扮演一棵樹,另一個學員從後面環抱她,前面則有兩個學員對著這棵 「樹」左看右看,一人還記筆記。一旁其他學員七嘴八舌,一個人說:「觀察...觀察與互動」,表演的同學拍手叫好。答對了。
原來,兩位主力授課老師:Peter和他的台灣妻子江慧儀,先讓大家透過默劇的方式,複習前一天講解過的樸門設計原則
1. 觀察與互動
2. 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3. 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4. 收集與儲存在地的能源
5. 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6. 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生物性的服務
7. 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8. 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可產生多種功能
9. 系統中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10. 使用邊界生態及重視不起眼的資源
11. 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12. 運用並尊重多樣性
13. 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14. 從設計模式到規劃細節
15. 有勞有穫
。 學員以默劇方式,複習前一天學過的樸門設計原則。在分享時刻,一名女性學員說,「會想來參加這個活動,就是想找到大家。一般各自在家裡種的時候,就會很孤立無援,因為周圍的人好像不是很認同我們的做法,來這邊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遇到問題時可以詢問,然後彼此互相支持。
這梯次的學員來自四面八方,有專業農夫、有環保工作人員、也有老師、基金會執行長,甚至藝人,大家齊聚在此,都想尋找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對環境更友善、更貼近大自然。
這屆學員中,我們發現藝人林辰唏也在列,她說,希望能用自己公眾人物的力量,讓大家知道,環保其實很重要。
林辰唏和其他學員分享心得,「我知道地球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自然資源,對我們來說,都很息息相關,過去的教育產生了很多矛盾,我自己要開始試著去珍惜自然資源,節省自己的慾望...因為已經換了一個方式去生活,就會發現有一個相對的狀態...但你沒有權力去教育別人該怎麼生活,可是又非常希望可以小小地開始去影響這些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去理解她為什麼要愛惜這些東西。因為可能沒有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他不覺得多用兩個塑膠袋會怎樣,我又沒有看到世界爆炸,他沒辦法理解。」
學員對於實作課程總是興致高昂,圖為幾個人志願移動雞籠。另外,鄧詩恩和陳睿浵特地從香港特地前來,兩人都是環保工作人員。其中, 23歲的陳睿浵是這個梯次最年輕的學員,問起他來上課的緣由,他說覺得在香港做環保缺乏突破,想來尋求一些新創意和點子,「知道樸門是教我們去過一個可再生、永續的生活環境,想過來跟Peter 跟慧儀學習怎樣過更好的生活,照顧好地球。」
那回香港後要如何運用所學?鄧詩恩回答,「我來之前,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去務農啊。來這裡學習第三天,就發現不一定是要務農的方式... 剛才我們上課的時候說到雨水是從高到低,可以怎麼收集起來,我就想我的家可不可以改善一些設計下雨的時候,就可以收集那些雨水,然後就可以怎樣用啊。」
在課程進行的兩星期內,所有學員除了聆聽講師解說樸門設計學、學習地理、氣候、土壤,了解植物與動物、 建築與能源等理論與實作,大地旅人的樸門教育基地,更提供大家一個美好的憧憬,因為這個學員口中的天堂,原本是一片荒廢的稻田,是用樸門的設計方法加以改造後,才創造了眼前的奇蹟。
樸門源自澳洲,原文Permaculture 直譯便是「永續文化」,兩位講師要大家複習的大原則,正是樸門依循大自然的運作模式,用來設計環境和生活的主要精神。
Peter把學員帶到附近的一座森林,講解地理與氣候。基地充分體現樸門的精神,對於能源也秉持尊重原則,接近100%自給自足。
Peter解釋,基地有八個太陽能板,變成四組,可以獨立控制。「我們還有台電的電,也可以讓它進來,可以選擇要不要讓它進來,有控制系統,盡量都是用太陽能 ,一直到它沒有力的時候,台電才會進來 。」Peter是台灣第一位拿到認證資格的樸門講師。
基地也是Peter和慧儀的家,夫妻倆就在都蘭山和太平洋山海能量環抱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讓自己和土地都獲得呵護的生活。
樸門教育基地追求能源自給自足,基地主體建築二樓陽台的八片太陽能板,提供絕大多數所需電力。在可以俯瞰整個基地的二樓陽台,Peter表示,因為目前沒有規格化的產品,基地的太陽能系統是廠商專門為他們設計的, 「主要我們最常用的是冰箱,整個系統就是為了讓冰箱持續有電,晚上也需要電 ,(太陽能)電池的系統也是考慮到這部分,白天的時候有很多的電,就是我們可以用到很多其他的東西,甚至果汁機、電鍋,太陽很大的話,電鍋也可以用到。」
他說應該有些能源效率的概念,尊重地球的資源,把生活所需的耗電,集中在太陽光最充沛的時段。「晚上就不能用電鍋了,那些很耗能的電器,所以我們就是要調整生活習慣。其實也可以下午太陽很大的時候,就可以兩點開始煮晚餐的飯,到晚餐時還是很是很熱。」
或許是看我面露難色,他和顏悅色地說,「沒有那麼難,為什麼一定要等到6點?那就是一個小小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所以我們就是要尊重這個能源,有很大的能源就用它,沒有的時候還一定要要求,我們就用核能啊,什麼都用...地球就只有少樣可以用的能源,有它的時候就用,沒有的時候就接受,這也是一個樸門的原則,接受、回饋,不能要求太多。」
但一般人恐怕很難做到下午兩點就開始煮晚飯吧?Peter立刻回說,「你可以設定啊(電鍋定時)當然如果你整天不在家,可以用到能源的機會很少,要有社區一起來照顧這些很晚回來的人,也是一個設計的問題,如果那棟樓的人可以輪流在家裡,幫忙煮給鄰居吃,也是一個設計的可能性。」
黑狗娃娃被Peter和江慧儀收養前,曾經受虐,對人戒心很高,但她超愛Peter,始終跟前跟後。永續之於Peter已經像是吃飯和水那般自然,問他,看到全球環境急速惡化,不心急嗎?他說,只能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訪問他時,不時被轟隆飛越的戰機打斷,抬頭完全看不見,但製造的噪音十分惱人。
不生氣嗎? 聽到這問題,他才比較難得地流露了一點情緒,「當然,每次那個飛機過來,我就要忍住。」忍住,為什麼? 「一來是噪音,二來是碳排放,還有社會問題啊!他們用掉那麼多能源,應該用在讓社會成長的,就是浪費能源,浪費錢,浪費這個資源,然後又在破壞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