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龐克酷兒一直都存在。以色列美國導演尤尼萊斯爾(Yony Leyser)才30出頭,卻對80年代的龐克酷兒非常感興趣,把這歷史研究拍成了紀錄片《酷兒龐克幹文化》(Queercore: How To Punk a Revolution )。這部片的中英文片名都非常有趣:英文片名把「龐克」變成了動詞,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動作意境」;而今年酷兒影展選用的中文片名,把我們用的粗話「幹」放進片名,也是另一種生動的「意境」。《酷兒龐克幹文化》紀錄的主題是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所興起的「酷兒核心」(queercore)運動。此運動的精神就是反抗,反抗的對象不僅是主流異性戀世界,也反抗墨守成規的同志社會;而他們反抗的工具,就是文化,音樂,行動,文字等等,運動的最終目的則是希望完成革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