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作者拉傑•帕特爾(Raj Patel)與傑森•W•摩爾(Jason W. Moore)以七個層面提綱挈領地呈現出資本主義運作下,環環相扣的「廉價事物」,包括:自然、金錢、工作、照護、食物、能源與生命。他們將資本主義視為一種方法,主張必須以資本主義生態學(capitalism's ecology)的角度來理解當代人類行為的模式與代價。有別於將資本主義簡化為經濟學,或從工業革命為起點的討論方式,帕特爾與摩爾以15世紀葡萄牙早期殖民時發現的小島馬德拉島(Ilha da Madeira)(意指木材島)的命運為起點,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如何在甘蔗園中成形,並以哥倫布對「新世界」的觀察,貫串這幾個命題。
哥倫布的航行如何標誌著新世界的創造,在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已有深入論析,相較之下,本書作者的重點並非該段歷史的詳細闡述,而是以哥倫布做為理解資本主義廉價化過程的鮮明案例。作為最早實踐「廉價事物」各種策略的前行者,哥倫布對眼前的新事物明顯抱持著「估價」的心態,他如此描述在加勒比海旅行發現的海角:「這樣美麗的花草,我再怎麼看都不會厭倦,因為景色與家鄉非常不同。我相信有很多藥草和樹木在歐洲很值錢,能用做染料和醫藥,可是我不懂這些,這讓我非常難過。」(p.77)換言之,早在笛福(Daniel Defoe)寫下《魯賓遜漂流記》(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