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許多關於幽默的理論,重要的有「優越論(Superiority Theory)」、「釋放論(Relief Theory)」等等,但目前最常看到的是被翻為「失諧理論」或是「不一致論」的「Incongruity Theory」。本文將把焦點放在「失諧理論」上,但還是先談談之前兩個比較重要的理論。
「優越性理論」由亞里斯多德提出,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笑,通常是因為人覺得自己擁有相對優勢於他人的權力(像是發現別人的弱點等),就會嘲笑比自己弱勢的人。像以前歐洲宮廷的「弄臣」除了唱歌、跳舞外,也可能是外貌醜陋或肢體殘缺的人,他們會再用一些滑稽的動作來取悅上位者;上位者之所以會笑,是因為他們自身有了優越感而發笑。然而,優越感若沒有提升,就不會覺得這些事情好笑。因此我們可以說,優越性理論的出發點其實比較偏向「嘲笑」。
另一個理論「釋放論」,則是根據佛洛伊德而來,他認為幽默(humor)、機智(wit)、喜感(comic)三種不同的精神能量都可以轉化為「笑」,「笑話」就是一個讓人釋放、宣洩的窗口,可以說出平常不敢說、不能公開談論的禁忌言論與想法。當我們用笑話把情緒宣洩出來後,自然而然就會「笑」,因為它讓我們有重獲自由的感覺。
「優越性理論」和「釋放論」或許可以說明部分的笑話(如:黃色笑話、貶低他人的笑話、種族歧視的笑話等),但它們的理論建立是在嘲笑他人、或是宣洩情感的笑話上,對於其他類別的笑話沒有辦法解釋。因此,我們來談談近年來談到「幽默」必會談的「失諧理論」。
失諧理論已經發展了一陣子,是綜合了認知科學、語言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一門學問。或許我們可以簡單的這樣說明,如果要幽默或是讓人發笑,會經過「故事營造」-「期待」-「失諧產生」-「解惑」-「幽默產生」這樣的過程。所以「幽默」或「好笑」其實是需要兩個人以上才能完成,「故事營造」和「失諧產生」是由說話者或是行為者產生,「期待」、「解惑」則是建立在聽話者的身上。無論是圖象或是語言的笑話,我們都會先對某個故事營造出一種期待。
有人到寵物店想要買狼犬,他問老闆:「請問你們的狼犬健康嗎?」老闆點了點頭。他又再問:「我希望他可以幫忙看家,請問牠忠心、會認主人嗎?」老闆大力的點頭,說:「當然!牠會看家、會顧店,而且我已經賣了牠四次,牠每次都能自己跑回來呢!」
這個笑話從一開始到「他會看家、會顧店」,做了完整的「故事營造」:「在寵物店買忠心的寵物」的事件。因此,聽故事的人會「期待」這個故事有一隻「忠心的狗」。而這個期待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我們對於「忠心」這樣的詞彙會有既定的印象,而套在「狗」身上,代表──認定主人後就很難改變、會為主人犠牲奉獻、會看家、會顧店;這個期待,是建立在之前的語言訊息上而來。「失諧產生」(或許也可以視之為「笑點」),也就是故事產生不協調、奇怪的地方。這個不和諧不一定是和世界的事實有不和諧之處,而是只要和事前設定好的「語境」不協調就可以了。在這個笑話裡,失諧點就是:「我已經賣了牠四次,牠每次都能自己跑回來呢!」老闆或許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然而這個事實卻和故事中去寵物店的人的期待,甚至是聽眾的期待是不同的。一般認知來說,「能夠自己跑回來」當然是「忠心」的表現,但是這隻狼犬「回來」的地方卻不是買家的「家」,而是「寵物店」,這裡就和原先故事營造出來的「期待」不符合,也就是失諧的地方。
故事即使營造的好、失諧點捉得對,也不一定可以構成一個幽默、好笑的故事;真正讓人要有這樣的感受,需要聽話者去「解惑」,才能夠真正的理解這個笑話的玄機,才會進一步覺得它好笑。
有一天被虐待狂對虐待狂說:「虐待我吧!」虐待狂說:「不要。」
這個短短的笑話可以拿來解釋「失諧」與「解惑」的重要性。從一開始到「虐待我吧!」都是故事營造,「不要」是失諧點。但這個故事好笑在哪裡?如果沒有特別去「解惑」這個故事,它就是一個平舖直敘故事而已。然而,這個故事在事前營造先做了點工夫:角色營造。故事中的「被虐待狂」就是「喜歡被人虐待的人」,「虐待狂」就是「喜歡虐待他人的人」。依常理以及我們的「期待」來說,當被虐待狂請求虐待狂虐待他時,虐待狂應該會欣然接受;但結尾的「不要」(虐待狂不願意虐待被虐狂)是第一層的失諧、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如果停在這裡,這個故事就只是「不符合預期」而已,不構成幽默的條件;但如果聽話者進一步去「解惑」,也就是去猜想:明明虐待狂就應該會接受這個條件,為何他不接受呢?如果聽眾有進行解惑,就可以知道──「拒絕被虐狂」的提出來的要求也是一個「虐待」的行為,所以當他拒絕時,他就已經在虐待他了。
這個故事可能需要多一些轉折才能夠解惑,也有可能因為每個人的笑點不同而覺得不好笑。但我們藉這個例子說明,即使有「失諧點」存在,聽眾沒有「解惑」就不會有「幽默」產生。因此,想要展現幽默,聽眾也很重要。
雖然有時候笑話或幽默是直接的表現,但間接的話語更常讓人家覺得有幽默感,因為幽默它通常需要違背一般人對於原本語言語境(context)、預設(presupposition)的期待,人才會覺得它有趣;而「解惑」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人類可以理解弦外之音。語言可以直接表達「你戴了手錶」的事實,也可以透過問一個手上戴手錶的人:「請問你有戴錶嗎?」來借問現在的時間,或是在餐桌上用「你旁邊有鹽嗎?」來希望對方拿鹽罐給你。語言有字面意義也有弦外之音,而人類要能夠理解弦外之音,需要有先備知識、足夠的社會化才能夠懂。像剛剛的例子,如果不能理解「忠心」這個概念,或是對於「被虐狂」或「虐待狂」的觀念一無所知,就無法知道失諧點的有趣之處。
我個人認為失諧理論之所以優於其他兩個理論,是因為它能夠說明原本理論的不足。以剛才寵物店買狗的故事為例,它明顯和「優越感」沒有關係,也和禁忌或抒發自我無關,卻是個貨真價實存在的笑話,因此用前兩個理論是無法解釋它的有趣之處;然而,失諧理論不但可以解釋這個例子,也可以解釋前兩個理論提到的例子。舉例來說,以前的皇室貴族之所以覺得侏儒騎豬打架很有趣,是因為我們對於「穿著鎧甲」、「打架」會建立出高大威武、騎著駿馬的騎士,這也是一般人一開始的「期待」;然而出來的卻是穿著不合身鎧甲、騎著豬、矮小的侏儒時,「失諧」就產生了;此時人們理解這種失諧感的來源後,就因而放聲大笑。這雖然是一種優越感,但也是因為失諧(不符合我們的期待)而來。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幽默的人,按照失諧理論:「故事營造」-「期待」-「失諧產生」-「解惑」-「幽默產生」來說,有幾個語言上的要點要注意。首先,在故事的營造上要有技巧。今天如果想要跟別人分享一件好笑的事或笑話,千萬不要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笑話」,而是跟別人說「我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我從別人那裡聽說」;因為我們「預期」接下來會聽到笑話時,會特別「期待失諧點」的出現,以致於之後「失諧點」出現後容易覺得它不好笑。所以要讓聽眾抱持著一般的心情去聽故事,之後的失諧感才會越大、覺得好笑。而如果不是要說笑話、而是要針對某個人的話來做幽默感的回應時,也要拿捏所講的話的分寸。由於「幽默」其實是需要兩個人合作才能完成──說話者及聽話者,所以說話時要適當的依照聽眾的年齡、生活經驗、興趣等來改變說話的內容,提出的「失諧」、「笑點」難度要讓對方能夠理解,「幽默」才能被完成。所以,「幽默」不但自己要有機智去轉換內容讓它「失諧」,也需要有聰明的聽話者來理解「失諧」的意義,其實是件困難的工作呢。
今天就介紹了「幽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再深入最近比較多人談論的「失諧理論」並以笑話來做為解釋,希望大家在知道「幽默」其實需要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後,說話者在故事的營造上要多下點工夫、並找到能聽話者「解惑」的失諧點,才能成為一位幽默的人哦!下一集,我們將會討論語言為什麼有那麼多分歧,瀕臨絕種的語言為什麼需要保存。請不要錯過下一集哦!也歡迎隨時來鏡文化粉絲專頁與我們互動哦!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