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華達今年2月才帶著新作《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ès,2019)出席柏林影展首映,沒想到3月卻得到她因病過世的遺憾消息。台北電影節除了放映今年才在柏林首映的遺作,及近年鮮少在台灣大銀幕放映的作品共7部外,也將舉辦專題講座,帶領觀眾回顧新浪潮教母的創作軌跡。
包括她的創作起點,與亞倫雷奈合作的《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1955)、呈現對生命焦慮不安的坎城影展參展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from 5 to 7,1962)、隨丈夫德米移居美國加州時拍攝,將半虛構與半寫實手法發揮到極致的《獅子、愛、謊言》(Lions Love (...and Lies),1969)、拍攝安妮華達住家附近日常風景的《達格雷街風景》(Daguerreotypes,1975)、以多種形式呈現英國女星珍寶金多種面貌的《千面珍寶金》(Jane B. by Agnès V.,1987)以及同時期拍攝,由珍寶金和華達的兒女擔任主角的青少年愛情故事《功夫大師》(Kung-Fu Master!,1987),這些作品都將在安妮華達的遺作《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ès,2019)中對影迷娓娓道來。
作品跨越劇情片、紀錄片、劇場等不同形式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Garin NUGROHO),出生於印尼日惹,曾任職於雅加達藝術學院多年,擔任影視科系老師,其作品關注爪哇文化、印尼的殖民歷史、政治等面向,是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之一。嘎林的作品《枕上葉》(Leaf on a Pillow)曾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2008年他就曾改編其電影作品《爪哇安魂曲》在劇場演出,本次影展將介紹他去年於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首映的最新作品《我身記憶》在內的5部代表作,導演並將來台舉辦大師講堂。
放映的5部作品,包括印尼詩人從蘇哈托獨裁政權大屠殺中倖存的《無畏,詩人之歌》(A Poet: Unconcealed Poetry,2000)、融合真實事件,以印尼巴布亞獨立運動為背景的《親吻你的淚痕》(Bird Man Tale,2002)、與美國劇場巨擘彼得謝勒合作的「莫札特250歲誕辰」系列作品之一《爪哇安魂曲》(Opera Jawa,2006),以及從3位角色視角呈現印尼社會面對極端宗教組織危機的《蒙蔽的青春》(The Blindfold,2011)。
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去年以《我身記憶》入選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台北電影節提供)
而嘎林努戈羅和的最新作品《我身記憶》(Memories of My Body,2018),其靈感則來自曾合作舞劇《方寸之間》的印尼編舞家里安多(Rianto),主角在學習跨性別舞蹈的過程中,展現出因魅惑隨之而來的暴力,也從中慢慢探索自身性向,該片因其中的LGBT議題遭當地反對團體抗議,因而在印尼部分地區被禁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