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助吳東亮的吳澄清高齡84歲,出身台中望族,在地人對吳家的印象是「一家子都很會念書」。吳澄清不到30歲就拿下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兄弟也分別拿下布朗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成為地方美談,也因此台新金的員工都稱吳澄清「吳博士」。
吳澄清的父親吳松柏以紡織業起家,因而和吳火獅家族結緣,吳東亮在1990年成立台新銀行時,吳澄清就是原始股東,去年寶佳插旗台新金一役時,吳澄清更一口氣拿出13億元,幫吳東亮鞏固經營權。
除擔任台新金、彰銀董事,吳澄清還是台灣石化合成、合興石化與北誼興業董事長,事業版圖橫跨能源、電子、金融和地產,吳家在台中是大地主,在地耆老說:「中山路幾乎整條路都他的。」市場推估吳澄清身家上看千億元。
吳澄清和藍綠關係交好,早年和國民黨財務總管徐立德、劉泰英有往來,後來台氯成立,蔡辰洋擔任董事長,吳澄清任總經理,一度被捲入十信案,轉而低調沉潛,直到2004年他一口氣花下24億元買下陳由豪的東展興業才又浮上檯面。
財政部長蘇建榮(左)和彰銀董座凌忠嫄(右)聯袂防守,喊出明年彰銀改選1席也不能掉。由於吳澄清目前持股彰銀已達2.78%,若加計台新金持股22.55%,台新金陣營持股彰銀已逾25%,市場上也一度流傳,台新金有機會編列彰銀為子公司,泛公股陣營操盤人士對此駁斥:「就算編列也不影響經營權,更何況吳澄清持股不能納入台新金。」
吳澄清加入戰局,讓彰銀經營權大戰更為詭譎,這讓泛公股陣營不敢掉以輕心,動員土銀、兆豐、第一金、合庫,過去3個月砸下約15億元,合計買超彰銀逾7.8萬張,不讓台新金陣營在股權比例勝出。
攤開彰銀年報,目前泛公股陣營約持股2成,李世聰持股約6.75%,台新金若加計吳澄清持股約2成5,雙方實力五五波,戰局緊繃。
前年彰銀董監改選時,財政部強勢不願放手,在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中,財政部握有3董、2獨董,台新金掌控2董、1獨董,1席董事由第三方勢力、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取得,董事長和總經理均由財政部指派,也就是說,彰銀仍由財政部全面掌控。
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前年力挺公股,如願拿下1席彰銀董事。(真怡提供)但今年金管會針對公司治理大刀闊斧,要求金控和銀行業增設專業、自然人董事,上週四(5月30日)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再度強調,金控和銀行應增加獨董席次或是專業、自然人董事,以減少弊病。
因應金管會新政策,泛公股陣營操盤人士透露,財政部和彰銀上月沙盤推演,要維持6董、3獨董或增設獨董,變成5董、4獨董。「雙方目前持股不相上下,台新金有機會拿下2席獨董,等於掌握過半由獨董組成的審計委員會按《公開發行公司審計委員會行使職權辦法》第4條規定,審計委員會成員為全體獨董,且人數不得少於3人。據《證交法》第14之5條規定,涉及董事自身利害關係或重大資產交易取得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1/2以上同意,再經董事會過半同意就過關;若審計委員會未過半同意,須經全體董事2/3同意才得以過關。
以彰銀經營權為例,泛公股陣營操盤人士解釋,若從6董3獨董改為5董4獨董,台新金若取得2席獨董,未來就可依《證交法》在審計委員會提出合併案,取得過半同意後,就可逕送董事會,董事會過半定義須扣除獨董,等於台新金只要在董事會也拿下3席同意票,合併案就能闖關成功。
,未來台新金只要在董事會中,再取得過半數同意,就能拿下彰銀。」 儘管依照目前戰力分析,台新金要取得董事會過半同意權很拚,但財政部就是不願冒可能丟彰銀經營權的風險,於是沙盤推演後,決定堅守第二道關卡-維持6董、3獨董的配置。
泛公股陣營操盤人士說:「明年彰銀6席董事中,將會安排1席專業、自然人董事,公股仍然以掌握3董、2獨董為目標。」
彰銀上屆股東會公股大獲全勝,台新金最後僅拿下2董、1獨董。其實,早在2014年彰銀改制為6董、3獨董,須設立審計委員會時,雙方就已對董事、獨董配置有爭議,4個月內協調6次,當時財政部同意台新金取得4董1獨董,公股維持2董2獨董,台新金卻擔心萬一獨董不列入董事計算,無法過半,不願接受,最後台新金徹底惹火公股,只拿下2董、1獨董共3席,喪失彰銀主導權。
彰銀結構圖除了董事、獨董攻防戰,吳東亮陣營還面臨「金金分離」的難題。吳澄清目前以台灣石化法人身分任台新金董事,又是台新金指派的彰銀董事,違反金管會今年7月上路的金金分離規定,明年彰銀改選,他將面臨「二擇一」難題。
財政部透露,去年下半年就曾以吳澄清違反金金分離的利益迴避與競業禁止原則,要求金管會對吳澄清開鍘。不過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替吳澄清緩頰,說台新金跟彰銀有「歷史糾結」,但仍須依新規則處理,也就是明年彰銀董監改選,吳澄清要選任台新金或彰銀董事。
財政部堅守股權和董事席次二道關卡,防堵台新金一舉吃下彰銀,但財政部也同時釋出善意,「希望台新金能在改選前,坐下一起協商,不要直接打仗。」但二方都已展開股權收購,又對董事席次規劃不同,看來明年彰銀這場經營權大戰在所難免。
行政院下令,財政部對彰銀案不能鬆手。彰銀是昔日台灣三大行庫之一,市值超過1,900億元,資產高達2.09兆元,一旦台新金成功併購彰銀,二者資產合計超過3.95兆元,將成為僅次於台灣銀行的全台第二大銀行。
行政院長蘇貞昌因此找上曾直接和台新金對戰、前財政部國庫署長凌忠嫄擔任彰銀董事長,「蘇貞昌更直接下令,彰銀一席都不能放,蘇揆認為,彰銀是全民資產怎可給私人,這是賤賣國產。」知情人士透露。
為明年彰銀董監改選備戰,行政院長蘇貞昌找來多次和台新金交手的凌忠嫄上線。凌忠嫄小檔案
- 年齡:62歲
- 現職:彰化銀行董事長
- 學歷: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法學院國際租稅班結業
- 經歷: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財政部國庫署長、財政部主祕、土銀董事長等
- 家庭:已婚,育有1子1女
吳東亮在推動併購彰銀案上一波多折,2005年政府為解決彰銀呆帳問題,發起增資,吳東亮參與競標,以每股26.12元、總額365億元,取得彰銀22.55%股權,成為彰銀最大股東。
吳東亮曾4次意圖合併彰銀,卻都失敗告終,他多次對媒體訴苦:「我就是太相信政府,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365億元至今只買到3張紙(指當年標售公文)。」
台新金董座吳東亮4度意圖推合併彰銀,卻一直不成功。面對吳東亮的控訴,彰銀反駁,台新金從2006年起,總計拿到現金股利、股息達256億元,若加計今年股利、股息,台新金持股總價值達511億元,若加上台新金領取的歷年董監酬勞,已逾3億元,「並非如台新金指控只買到3張紙,且獲利可觀。」
財政部長蘇建榮表態:「財政部會盡力維護公股權益。」彰銀工會也發聲明主張,金管會應該貫徹金金分離政策,要求台新金釋出彰銀股權,維護全民資產。
隨著政府態度強硬,台新併彰銀案迄今仍無望,吳東亮期盼這樁懸宕14年的交易案解套,恐怕仍有得等。
台新金入主彰銀事件簿
- 2005年:台新金以365億元,標下彰銀14億股、22.55%持股,成彰銀最大民股股東,拿下過半董事席次。
- 2006年:台新金主導彰銀董事會通過換股併入台新金,遴選財顧公司案,遭公股董事退席抵制。台新金宣布打銷300億元消金呆帳、分5年攤銷百億元不良資產出售損失,財部令其理清資產,再談併彰銀。
- 2007年:公股支持下,彰銀董事會通過與台新金換股合併。民股董事和川向法院聲請禁止執行此決議。立院通過彰銀暫緩釋股後,台新金片面敲定1股彰銀換1.3股台新金,遭財部否決。
- 2008年:扁家洗錢案扯上二次金改,前副閣揆邱正雄要公股整併暫停。彰銀董監改選,台新金拿5董、公股4席,台新派董事長與公股派總經理共治。
- 2011年:彰銀改選董監,台新金與公股席次未變,維持共治。
- 2013年:台新金提彰銀合併台新金建議案,公司名為「新彰銀」,遭財政部長張盛和狠批,台新金表達合併案無限期暫緩。台新金股東會臨時動議,盡速研擬彰銀併台新銀可行性;後彰銀常董會通過,成立「與台新金整併」研究工作小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任後,合併研究案時程放緩。台新金表明,若政府決定依成本買回彰銀持股,台新金願配合。
- 2014年:彰銀董監改選,李世聰砸近百億元買彰銀,財政部動員公股,拿下過半席次,取得經營權。台新金對財政部提告。
- 2016年:最高法院駁回台新金假處分案,否決更換財政部董事代表,台北地院宣判台新金部分勝訴,財政部免賠165億元,仍主導經營權。台新金股東新加坡投資法人「Surfeit」向荷蘭提出彰銀案仲裁申請。
- 2017年:彰銀董監改選,公股和台新金再對陣,公股大勝,握經營權,大股東李世聰也當選,成三強鼎立之勢。彰銀經營權案二審判決,台新金勝,財部上訴。
- 2019年:彰銀經營權案最高法院駁回更審,雙方重啟布局明年董監改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