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雄大動作找了22家壽險業負責人,要求業者調整商品結構以及辦理現增強化資本結構。即便如此,全球三大信用評等公司之一的惠譽(Fitch),在6月6日出具最新的報告,還是點名台灣壽險業的獲利以及資本結構仍容易受到匯率震盪走勢影響,金管會研議限制壽險業的財務槓桿比重,並且為了因應與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接軌,要求業者得加緊補足資本。
實際上,台灣壽險業的財務槓桿比重高達50倍,遠高於銀行業的12倍,惠譽的報告白話來說,就是金融市場(如匯率)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震盪,台灣壽險公司微薄的淨值將很難通過考驗。舉例來說,去年台灣壽險業的匯兌損失高達2300億元,就導致壽險公司的淨值下降到亮起紅燈。
另一家信評公司穆迪(Moody's)則是將台灣壽險業列為亞洲最危險、全球第四高的風險國家,穆迪認為台灣保險的平均保證利率比市場利率高,這會使負債風險提高;也就是說,全球3大信用評等公司當中,有2家信評公司已經對台灣壽險業提出警告。
不只國際信用評等公司,花旗銀行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壽險龍頭國泰人壽在IFRS 17上路後,資金缺口高達1670億元,富邦人壽也多達880億元,台灣人壽則是230億元,因為IFRS 17要求保險公司必須為過去賣的高利率保單提足準備金。
本刊獨家取得的某金控內部研究報告更是驚人,台灣壽險業因應IFRS 17所需增資的金額超過1兆元,其中,國泰人壽需要增資的金額高達2600億元,富邦人壽和南山人壽分別多達1818億元和1846億元,新光人壽需要增資1100億元,中國人壽(中壽)和台灣人壽則需增資735億元和752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中壽去年底時,還對外宣布明年將併入開發金控,由於IFRS 17不確定性太大,導致中壽的股價從33.1元大跌至22.75元,併購計畫先暫停;新光金大股東洪文棟家族力挺新光金以及台新金的合併案,關鍵也是因應IFRS 17所需的大額現金增資。
「台灣過去賣太多高利率的保單了,像國泰人壽1962年就開始賣保單,當時利率都是10%以上,2002年以前也都還有5%,壽險公司吸收大量5%以上的資金以後,投資在現在的公債報酬率卻只有2%到3%,也就是所謂的利差損,老壽險公司問題當然最嚴重,因為他們高利率的老保單非常多。」金控高層說。
面對外界的疑慮,蔡明興解釋:「富邦人壽因為4%以上利率的保單比較少,需要調整的比較少,因為我們比較新!」不過,一名金融業主管說,富邦合併的安泰人壽在1987年就已經成立,而且規模很大,所以資金缺口也相當可觀。
蔡明興解釋:「富邦人壽因為4%以上利率的保單比較少,需要調整的比較少,因為我們比較新!」「壽險就像第2個年金一樣,遲早會有人破產!」一名金融業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壽險業長期存在利差損的問題,2002年以後為解決利差損,壽險公司進一步瘋狂吸金,資產規模從3.5兆增加到27.5兆,等於膨脹了6.85倍,現在這些利差需要填補的準備金就變成天文數字。
根據壽險公司的年報統計顯示,國泰人壽近5年的負債保單成本介於4.03%至4.54%,避險前經常性收益率卻只有3.17%至3.5%,新光人壽負債成本4.08%至4.76%,收益率也只有3.69%至4.11%,「表示這些老牌的壽險公司每年賺的錢,不夠賠付給民眾。」金控主管說。
一旦台灣和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接軌,台灣壽險公司的財務黑洞就會攤在陽光下,金管會為解決問題,一方面要求壽險公司停賣虧損保單,同時間也要求業者辦理現金增資,強化財務體質。
「顧立雄現在一個頭兩個大,直接和國際接軌會讓一堆壽險公司掛掉,不和國際接軌也是死,因為只要再發生一次金融風暴,就會有壽險公司出現破產的問題,所以接軌時間只能延後,不可能不接軌。」金融業高層說,以韓國為例,隸屬三星集團的三星人壽是韓國最大的壽險公司,當韓國政府開始規劃接軌IFRS 17的計畫時,三星人壽股價竟從136500韓元大跌到80500韓元,第二大的韓華人壽更從7980韓元腰斬到3200韓元。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防範未然,要求壽險業不能賣虧損保單和增資。在穆迪的報告中,韓國壽險業的風險還比台灣輕一級,韓國和台灣的壽險市場規模接近,韓國估計IFRS 17接軌後,整體壽險公司負債準備金就要42兆韓元(約新台幣1.13兆元),「韓國就要逾兆,台灣壽險公司估計只增資一兆元是不是太保守?」金控高層嚴肅地說。
再以富邦人壽2015年投資的荷蘭壽險公司Delta Lloyd,由於荷蘭政府去年開始實施類似IFRS 17的新會計標準(Solvency 2),Delta Lloyd股價提早反應,從高點17歐元崩跌到2.85歐元,富邦2017年也被迫慘賠30億元停損出場。
荷蘭Delta Lloyd保險公司股價從17歐元崩跌到2.85歐元,富邦也被迫慘賠30億元停損出場。(翻攝維基百科)法人分析:「新會計標準要求體質不佳的壽險公司大幅增資,資本額大幅增加的後遺症是每股獲利嚴重稀釋,資本投入效益太低,知情的投資人不願意參加增資大舉拋售持股,Delta Lloyd股價就崩跌了。」台灣有壽險的金控今年以來也開始出現類似韓國及荷蘭的現象,根據統計,外資半年來賣超國泰金高達269億元、富邦金157億元、新光金89億元,如果再加上賣超中壽的45億元,外資今年賣超壽險金控就超過500億元,國泰金等公司股價也因此不斷探底。
新光人壽副總經理吳欣盈出席合辦的黑客松活動,其實新壽也必須面對相當大的增資壓力。「外資知道壽險公司未來5年不但配不出股息回饋股東,還要拿錢出來幫忙增資度過難關,當然不願意,能跑的就趕快逃命。」知情人士說。
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國泰人壽、南山人壽、新光人壽、中國人壽以及台灣人壽等5家壽險公司預計辦理現金增資逾千億元,知情人士透露,部分主辦現金增資的券商為了避免虧損,已經表明不願意負責包銷的態度,即便如此,為因應IFRS 17接軌,明年這些壽險公司可能還是要啟動第二波增資。
中壽去年底對外宣布明年將併入開發金控,但日前宣布併購計畫先暫停。對於信評機構等外界的質疑,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倒是信心滿滿地說:「他們也不懂啦!」「IFRS 17在接軌日一次提列準備金,衝擊當然很大,台灣資本市場根本籌不到那麼多錢,政府也不是笨蛋,不會用這個方式打死整個產業發展,而是會分階段實施讓衝擊減緩。」
儘管上週國泰金股東會已經通過500億元的現金增案,但國壽執行副總經理林昭廷表示,實際現增的金額不會到500億元,IFRS 17的缺口也遠低於花旗估計的1670億元,但國泰究竟要現增多少錢才夠?林昭廷不願回答。
但其他壽險業者不像國壽有富爸爸撐腰,金控報告就點名新光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和南山人壽及全球人壽,分別因大股東無足夠財力增資或未上市等因素,增資壓力特別巨大。看來顧立雄除了緊盯壽險業的財務狀況和增資進度外,也只能請上天保佑金融風暴別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