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邊境管制則尚未到解禁時機。莊人祥說,若要解除邊境管制須有相關配套,例如入境者居家檢疫14天的規定是否要放寬、或入境者全面篩檢後確認陰性才能進入國內社區,這些都需完整規劃。
然而歐美即便有國家已準備解封,仍都僅限國內,邊境管制並未解除,因此台灣國內雖然相對安全,但他國民眾多數不會出國,多數國際企業也都採在家工作、視訊會議方式進行,台灣的邊境管理目前還未到解封階段。
此外,他說,即便部分國家打算國內先解封,但許多疫情仍未「走透」、到達高峰的城市,一旦解封,研判疫情可能還會再起,因此台灣仍必須小心應對、持續監測全球疫情,藉以判斷、調整邊境管制策略。
美國部分州已解封,但加州尚未解除居家避疫令,許多在家悶壞了的居民上街表達早日解封心聲。(達志影像)一名參與防疫決策的官員也說,5月上旬若一直維持零確診,台灣就可逐步放寬相關管制,但若仍出現確診者,此時就須判斷是零星、獨立的個案,或是社區感染,若僅是零星個案又可找到感染源,問題就不大,倘若持續爆發找不到感染源的個案,就代表台灣有潛在的感染源藏在社區中,相關的防疫管制措施就須持續下去、不可放鬆。
台灣疫情有望落底,中華職棒打算每場開放250人,球迷終於可進場,不必靠假人替支持球隊加油。(翻翻攝富邦悍將臉書)預測各國的疫情發展,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學者羅建曦(Jianxi Luo),利用SIR Model(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 model,疾病傳播動力學模型),以回歸法預測各國的疫情高峰及結束日,其中,推估台灣疫情的高峰是落在3月24日,結束有99%的機率落在4月26日,5月7日則可有100%落底。
新加坡學者羅建曦利用動力學模型預測,台灣疫情有機會在5月7日完全結束。(翻攝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官網)同樣曾以動力學模型預測中國、日本等國疫情的台大化學系助理教授徐丞志向本刊表示,台灣因本土感染案例實在太少,「每天頂多零星1、2例,只能算是在雜訊範圍」,因此不太能套用以解釋國內感染傳播的動力模型來預測,但即便如此,新加坡學者對台灣的預測仍符合現況,也就是「目前的確沒什麼疫情發生」,看來疫情很有機會在本月落底。
國內公衛、醫界專家也不約而同認為,台灣疫情到此階段,算是控制住了。17年前的抗SARS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受訪時說,台灣已連續20多天沒有本土病例,「國內疫情看起來已經沒什麼問題了,控制得相當好,可以這麼講沒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兒科主任黃立民也說,台灣疫情控制得宜,目前「已往穩定的方向走。」
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已經陸續宣布放寬國內多項管制措施,包括長照機構採實名預約制、有條件開放探視,中華職棒擬每場開放250名觀眾入場,另運動賽事、藝文活動、登山山莊也研議解禁。本刊調查,攸關民眾個人衛生防護的口罩政策,高層正密切觀測販售數字,一旦購買需求穩定減少,民眾不再排隊搶購,就會評估讓口罩回歸市場機制。
台灣打算陸續放寬相關防疫管制,藝文、登山等育樂活動都可望解禁。一名參與防疫決策的官員透露,自口罩實名制、網路預購推出後,初期每小時監控販售數字一次,至今每天則設定早中晚共6個監測時間點,時時緊盯口罩每14天購買週期的販賣數量趨勢,觀察同一群人的購買行為。
以4月藥局及衛生局實體口罩販賣數字為例,23日全天共賣出約5040萬2000片,較上個週期、9日賣出約7490萬4000片,少32.7%;4月30日共賣出3229萬6000多片,較上個週期、4月16日的4288萬1000多片少了近25%。官員說,繼續觀察幾輪,若購買口罩需求能穩定減量,就有機會回歸市場機制。
國內管制陸續解封,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堅守戴口罩、勤洗手等個人防線。圖為民眾在藥局排隊買口罩。不過對疫情暫時落底,蘇益仁仍提出3點警示,包括如何確認國內沒有無症狀感染者潛藏在社區、邊境管制如何放寬管制,以及下半年若疫情捲土重來,台灣能否在快篩、藥物及疫苗上做好準備。
他表示,國內疫情趨緩,人民生活、經濟活動都可適度慢慢放鬆,但許多民眾仍對輕症、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存在於社區「怕怕的」,加上現行社交距離等限制,仍一定影響經濟活動,因此指揮中心或可利用科學的客觀指標來驗證,例如北中南各採檢2000人,藉以確認到底有無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若都沒有出現,包括社交距離等限制,就可更放心的解除管制。
儘管國內管制陸續解禁,但與全球疫情連動的邊境管制將持續嚴管,入境旅客仍要居家檢疫14天。其次是邊境管制,蘇益仁說,境外包括歐美疫情仍很嚴峻,即便國內解除管制,但邊境管制要不要放寬、又如何放寬,因牽涉國際貿易,若台灣能備好快篩工具,入境者或可全面快篩採檢,陰性才放行進入國內活動,但台灣的快篩現階段尚未真正量產,邊境要如何處理會是很大的問題。
蘇益仁表示,國內疫情即便五月暫時趨緩,但武漢肺炎與當年SARS不同,目前研判流感化可能性很大,不僅冬天可能再來一次,未來1、2年可能都會出現,就像流感、腸病毒一樣,因此醫療體系不能鬆懈,「要接受有可能復發的打算」,第一線醫療院所必須做好準備、持續監測疫情,一旦發現零星個案就要迅速診斷並隔離。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示警,須在冬天來臨前備好快篩、藥物及疫苗,以免疫情捲土重來。(翻攝成功大學官網)蘇益仁說,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本土案例少,但缺點是民眾也少了抗體,因此能否在冬天之前備妥快篩、藥物與疫苗,會是下階段防疫的最大挑戰,「防疫科技與產業的配合、國家相關法規能否跟得上,都關係著台灣能否長期對抗武漢肺炎」。
對於是否以抽驗方式排除社區感染風險?莊人祥回應說,各界的建議都會納入政策參考,不過目前台灣社區感染的風險不高,有幾個指標可觀察,一是台灣抗疫已四個月,若有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的漏網之魚,應該早就已「到處冒出來」了,甚至其接觸者也會就醫而確診。
二來,他說,根據疾管署與台大公衛團隊5月1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病人最具傳染力的區間推測落在發病的前兩天、到發病後的7天左右,台灣現在全面針對入境者居家檢疫14天,另國內本土確診病例的接觸者,也都已過了14天觀察期未感染,因此研判國內社區感染風險非常小。接下來人民能否落實自我防疫,將會是判斷國內逐步解禁及放寬程度的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