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持運量的情況下,大眾運輸的口罩規定只會比指揮中心晚或同步!」官員進一步解釋,運量不大的平日時段,若車內可採梅花座維持社交距離,就可考慮解除戴口罩限制;反之,若因提高運量而無法落實社交距離,就會強制要求旅客戴口罩。
對於端午連假即將面臨的運量需求,交通部官員直言,若要維持高運量,車內勢必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在此前提下,就必須要求乘客戴口罩做好防護,但因台灣疫情趨緩,所以會「有條件解禁」,也就是當旅客吃藥、用餐等時刻可允許放寬限制摘下口罩,其他非必要時段,乘客仍應戴口罩做好防疫。
6月底登場的端午連假,交通部已定調,高鐵等大眾運輸的口罩限制僅有條件開放飲食、吃藥,其餘時間仍需全程戴口罩防疫。至於邊境管理上,5月底至6月間將湧現的遠洋漁船返台潮會是大考驗,政府已決定拉高管制措施,避免海軍磐石艦風暴重演。
本刊調查,自5月底開始,台灣的遠洋漁船預計將有七十多艘返港,人數高達近三千人,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接受本刊採訪表示,其中以魷魚船為最大宗,這些漁船靠港後將進行整補作業,再出港往西北太平洋執行任務。
農委會於4月1日公告實施「遠洋漁船境外僱用外籍船員入境防疫措施」,當時規定遠洋漁船「返港前30日內」若有海上轉載、進入他國港口、併船交流、船員異動及接受公海登檢等情形時,就要原船檢疫十四天;但磐石軍艦事件後,指揮中心升級遠洋漁船檢疫標準,海上接觸史的認定,已從「30天」改為「全程」,亦即出航期間只要曾進入他國港口、有海上接觸史,返港不論有無症狀都須檢疫,若無海上接觸史但有症狀者同樣也須檢疫。
超過70艘遠洋漁船自月底將陸續返台,漁業署定調,船隻有海上接觸史或船員有症狀,就須1人1室檢疫14天。不只海上接觸史的認定從嚴,返港檢疫同樣也趨於嚴格;原規定遠洋漁船返港採「原船檢疫」,因應月底開始的返台潮,現已定調全採「一人一室」檢疫。王正芳表示,若漁船上可一人一室,就原船檢疫十四天;若船上空間不足以一人一室,就移往陸上的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14天。
除了港口,機場邊境管制也須持續嚴守。儘管指揮中心正研議讓短期入境的商務人士縮短檢疫流程,但觀光、旅遊等入境者仍持續嚴管。至於哪些國家的旅客可優先來台?參與防疫決策的官員透露,國際上已有數個疫情穩定的國家正洽談「旅行泡泡」(travel bubble),也就是透過建立國與國之間的旅行安全區,放寬邊境檢疫限制,以有助恢復彼此的貿易等商業活動。
磐石艦染疫事件被批評返港檢疫標準太鬆,政府現已全面升級遠洋漁船的返港檢疫規定。(翻攝中華民國海軍臉書)官員表示,台灣目前把防疫成績不錯的紐西蘭、澳洲納入邊境有條件解禁的第一圈進行評估,第二圈則是日、韓、港、澳、星、馬,但因近期韓、星疫情又有上升趨勢,因此哪些國家可以解禁,彼此納入互惠,須再觀察一段時間,「必須要很有把握才可放行。」
商務解禁部分,根據指揮中心研議的方案,目前規劃讓短期入境的商務人士,只要檢疫5天且無症狀、檢驗陰性者,就可放行2到3天,至於長期入境者仍維持14天居家檢疫。
紐西蘭疫情趨緩,死亡率僅約1.4%,是我國評估放寬邊境管制的第一批國家。圖為紐西蘭毛利人的表演。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雖研議放寬商務人士的檢疫天數,但後續還須備妥相關配套才會正式上路,整個方案必須確保能夠持續追蹤、「找得到人」。他表示,若檢疫5天後一採陰,即可放行2、3天至國內活動,但期限一到,就要二度採檢,若仍為陰性,可能就會允許繼續在國內活動2、3天;至於一般觀光客入境部分,礙於國際疫情仍嚴峻,尚未打算放行。
中國武漢近期又出現群聚感染,當地市政府啟動「10天大會戰」,要求10天內完成居民篩檢,武漢居民大排長龍接受採檢。(達志影像)台灣疫情雖然趨緩,但周邊部分國家情勢依舊嚴峻,可供借鏡。例如印尼,儘管全球疫情爆發初期,該國一度維持零確診,但後續疫情直線上升,死亡案例更在本月12日首度破千人,專家推測5月才是印尼疫情的高峰。
菲律賓雖自3月17日起,針對首都馬尼拉在內的呂宋島全境實施「加強型社區隔離」,原本封城措施只至4月底,但為了嚴防第二波疫情爆發,總統杜特蒂近期雖宣布部分社區解封,但大馬尼拉都會區等地仍只有小幅放寬,改為「調整型加強社區隔離」,並把隔離效期延長至5月31日,成為全球實施社區隔離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同時,馬尼拉市政府也未雨綢繆,建置八座隔離設施,未來只要是普篩陽性的疑似患者,都會先移出社區隔離。
至於先前被認為疫情趨緩的中國、新加坡、韓國,近期又發生群聚感染事件,出現第二波高峰。中國武漢市、東北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近幾週都出現群聚感染事件;新加坡原趨緩的疫情,3月底卻因爆發移工宿舍大規模群聚感染而出現拐點,讓原被國際稱讚的防疫工作出現破口。
韓國疫情原已趨緩,欲解除社交禁令,未料首爾夜店林立的梨泰院卻爆發上百人群聚感染。(翻攝Korea – Pinoy Artists & Performers官網)而韓國總理丁世均本月3日才宣布,已有效控制大部分疫情,打算自6日起放寬社交禁令,未料5日就在首爾梨泰院夜店區爆發群聚感染,當地病例數短短數天即飆破百人,逼得首爾市政府下達無限期關閉夜店、酒吧等娛樂場所禁令,首爾周邊的京畿道也宣布轄內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禁止集會2週,並祭出重罰,要求出入相關場所人員採檢隔離。
針對台灣現階段防疫重點,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接受本刊採訪表示,台灣疫情目前看來已經趨緩,政府可以適度放寬對經濟生活的相關限制,但沒有商業價值的大型集會,仍有必要思考是否應繼續停辦;但他強調,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仍不可免,必須把此習慣常態化。
避免疫情回馬槍,陳時中(中)提醒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可用隔板阻擋飛沫,達到防疫效果。(衛福部提供)他說,不只武漢肺炎,包括流感等傳染病,戴口罩都可減少70到80%的感染力,且戴口罩不會對日常生活乃至經濟生活造成太大困擾,因此國人應培養長期戴口罩的習慣;至於維持社交距離,對經濟產業的影響較大,例如餐廳用餐、賽事活動不可能一直維持,若到5月底疫情仍平穩,6月起政府或許就可考慮全面取消社交距離的限制。
蘇益仁也說,台灣前階段能穩定控制疫情,有賴第一線醫療體系的迅速偵測、確實通報,如今不必奢望天天零確診,若出現零星個案仍屬可接受範圍,只要不是一次幾十個群聚感染就好,即便社區內真有無症狀感染者,一旦有案例爆發,第一時間能快速揪出並追蹤,就不致引發後續醫療體系太大的負擔,免受疫情回馬槍衝擊。
抗疫防群聚 開齋節停辦
每年伊斯蘭教「開齋節」,在台移工都會群聚歡慶,但今年因應疫情,勞動力發展署已全面取消6月底前移工相關活動的補助,包括各地方政府主辦的潑水節,以及原定本週末登場的開齋節都已取消;與全台最大的中國回教協會協調後,在清真寺舉辦的開齋節活動也確定停辦。至於其他移工朋友或團體如果要自行慶祝,勞發署官員呼籲,仍應遵守指揮中心「防疫新生活」規範,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
信奉伊斯蘭教的移工往年都會慶祝開齋節,但今年遇疫情,官方活動已全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