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偉深知鴻海在各據山頭的汽車業,不見得有勝算,他出奇招另闢戰場,這次鴻海不單打獨鬥,而是找盟友「打群架」。
2019年9月,劉揚偉得知裕隆準備精實組織人力,當時本刊獨家揭露他親自出馬找上嚴陳莉蓮,希望能夠慰留華創團隊,同時與鴻海結盟合攻電動車。「像華創這麼精良的團隊絕對不可以解散。」左自生回憶。
劉揚偉(左)找上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右)合作搶攻電動車市場,去年10月鴻海科技日2人首度合體替旗下電動車平台造勢。(鴻海提供)去年10月,鴻海拿出80億現金與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光一個Logo(商標)就可以顯示劉揚偉的企圖心,由大小方塊組合成的箭頭標誌,傳達的是「隱形轟炸機」的意涵,象徵要以「開放平台」為主軸來服務品牌客戶,並以「軟體定義汽車」的戰略來顛覆汽車市場。
「劉董希望鴻華就如戰爭中的隱形轟炸機,具有決定性、翻轉戰局的影響力。」曾在宏達電做過手機、4年前加入鴻海集團的鴻華總經理李秉彥說。
有裕隆的技術當後盾,劉揚偉快馬加鞭招募盟軍,他在去年10月16日鴻海科技日上喊出:「7年內,全球每10輛電動車當中,就要有一輛用鴻華的EV平台。」
劉揚偉軍令一出,才成立4個月的鴻華趕在今年農曆年前,發表第一代電動車開發平台「EV Kit」,也就是俗稱的「公版」;除了華創車電過去投入上百億元開發整車平台,以及裕隆集團過去15年、花費近千億元開發自主品牌汽車,所累積下來的技術、人才外,親自擔任鴻華董事長的劉揚偉灌注了科技業「快、狠、準」的功力更是關鍵。
「以前汽車業研發是以年為單位,一款車至少要3到5年才上市,但科技業的變化很快,是以週,甚至以日為單位,真的是很不一樣。」左自生笑著說:「劉董還推薦我一本敏捷式管理的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然而,鴻華推出的第一代EV Kit,到底能做什麼?「簡單的說,就像組裝樂高一樣,客戶能自由打造開發與測試環境,做各種電動車的驗證與調校。」左自生解釋,「以往需花上千萬元買現成自駕車來拆解、測試,卻可能無功而返。我們完全開放EV Kit的規格與數據,還會當開發者的後盾。」
然而,EV Kit平台只是鴻華的第一步,劉揚偉更想結盟汽車零組件與科技業者,靠著團結力量大,打破汽車大廠的藩籬,搶食全球每年6兆美元(新台幣168兆元)的電動車商機。
劉揚偉發起的MIH大聯盟,迄今已經有736家業者加入,包括高通、聯發科、ARM、Siemens Software等,「代表會員對MIH有很大期望。」劉揚偉笑著說。
「過去若要打入傳統車廠,沒取得車規認證,就會被排除在外,MIH聯盟就是要幫助成員,先發展應用產品,再追求車規認證,靠著軟體定義汽車的機會,能成為電動車供應鏈的一員。」李秉彥解釋。
劉揚偉連番出手都建立一定功蹟,從新創車廠拜騰、中國汽車集團吉利控股,到美國新創車廠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都先後與鴻海集團簽定電動車合作協議。
新創車廠拜騰找上鴻海MIH聯盟合作,第一輛電動乘用車預計今年底前上市。(東方IC)「雖然短期內無法取得豐田、福斯等一線車商信任,但只要搶下中國市場江山,就能證明鴻海是有設計整車與次系統的能力。」業內人士觀察。
業界人士分析,過去汽車廠開發一款新車就等同開發一台新手機,從引擎、底盤到車用電腦軟體都得重新開發,而特斯拉的自駕車軟體升級就如同iPhone一樣簡單,不管哪一種車款,都能隨時透過同一套軟體下載升級,而鴻華的MIH聯盟也是希望打破汽車業封閉的環境。
劉揚偉要如何讓鴻海MIH開放平台取得包括豐田、福斯等一線車廠青睞,是他搶攻電動車的最大挑戰。「MIH平台開發的電動車,擁有相似的底盤,車廠可依照品牌風格,自行設計車體內裝,但根據開發的軟體不同,車子跑起來的感覺也會截然不同。」負責MIH聯盟的鴻海主管形容。
劉揚偉擘劃的電動車大夢如此美好,但仍有不少要突破的關卡。翻開目前MIH聯盟名單,除了原屬裕隆集團的衛星供應商外,已打入傳統汽車供應鏈的業者較少,大多都是過去無緣打入汽車業的科技業者。
「尤其是自駕車軟體等同電動車的靈魂,鴻海想在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打造自駕車軟體將是最大關鍵。」資深科技業者分析。
像豐田、福斯等傳統大汽車廠供應鏈封閉,又有自家電動車研發團隊,鴻海想透過MIH聯盟打入一線大車廠供應鏈有相當高的難度。「像是友達光是打入第二階供應商(Tier 2,交貨給直接供貨原廠的供應商)就得花3到5年時間,怎麼可能幫鴻海作嫁?更別說像博世(BOSCH)、電裝(DENSO)等與汽車廠合作數十年的一線系統廠(Tier 1),絕對會排斥MIH。」資深車業人士觀察。
更何況,鴻海的大客戶蘋果開發電動車Apple Car的傳言不斷,包括日本日產、韓國現代、KIA都遭媒體點名合作。據了解,鴻海集團內部仍緊盯蘋果動向,只要有機會絕不會放棄爭取。
科技巨擘蘋果搶攻電動車傳言不斷,執行長庫克曾秀出Apple Car概念圖。(翻攝YouTube)「如果從零組件、系統模組到整車的設計開發都能達成,又能獲得一線車商認證,最後只要加上Apple開發的自駕軟體,就能成為名符其實的Apple Car,誰說鴻海沒有機會?」鴻海主管笑著說。
相對鴻海大動作不斷,反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選擇加入電動車龍頭特斯拉陣營,短期內就能貢獻和碩業績,劉揚偉為何要選擇一條難行之路?「劉董一直在強調,鴻海要升級,未來要靠腦力密集來賺錢,這條路雖然比較難走,但只要越過了難關,就是平坦大道。」鴻海主管說。劉揚偉能否開拓新局,80多萬的鴻海股東們都期待著。
同樣要搶食電動車商機,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左)選擇緊跟電動車龍頭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