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生物製劑廠擴廠後將新增6條產線及P3實驗室。圖為去年2月總統蔡英文視導國衛院畫面。(總統府提供)梁賡義並說,一來莫德納屬mRNA技術,這已是疫苗製備的國際趨勢,二來生產線也不必在P2環境,若台灣談成授權,屆時可採分工模式生產,不同廠商負責不同區塊,如發酵槽、反應槽、包埋充填等都可分開進行,國衛院負責的就是整合、盤點國內相關單位及廠商的技術與量能,與對方洽談細節,一旦順利,後續再由廠商出面簽約。
身兼指揮中心研發組長的梁賡義(右3)向蔡英文(左1)等高層建議,須建立mRNA疫苗技術平台。圖為蔡英文去年2月視導國衛院畫面。(總統府提供)本刊調查,疫情爆發1年多來,台灣不是沒有爭取過國外疫苗大廠的授權量產。一名任職牛津大學的台灣學者去年7月曾牽線,與國衛院窗口溝通AZ疫苗授權,但因台灣疫苗廠產量當時最多僅約上億劑,不符AZ方產量需求而破局,最後才由爭取授權改為洽談採購。
因應疫情,國衛院這次也協助國產疫苗廠商進行動物實驗,並生產臨床使用的疫苗原液。(示意圖,總統府提供)近期我國鎖定莫德納談授權,根據國衛院6月公開上網的主管會議紀錄,梁賡義在會中直言,mRNA疫苗保護力較高,長遠部署來看,將成未來疫苗製備的趨勢及方向。
我國去年也曾與AZ洽談授權,但因當時國內廠商量能不足,最後破局。(AZ示意圖)身兼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長的梁賡義,5月先邀中研院、經濟部、工研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等代表召開「籌劃mRNA疫苗研發平台」會議,盤點國內量能,六月更向總統蔡英文及陳時中建議,短期間內為因應緊急需求,應先向國外mRNA疫苗廠爭取授權量產,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國內相關技術,國衛院生物製劑廠可擔任設置mRNA技術平台,以協助國內廠商量產。
為何急迫要建立mRNA疫苗技術平台?原因之一是為因應變種病毒。「未來任何新興傳染疾病,mRNA還是最快速的技術平台!」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目前全球十幾個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都是以中國原始病毒株序列製成,但若病毒繼續變異,疫苗要針對變異序列重新設計,mRNA技術會較快。
國衛院表示,mRNA技術製程快,便於重新設計序列以應對病毒變異株。左為首位臨床試驗施打莫德納疫苗的美國西雅圖女子Jennifer Haller。(達志影像)他以採用mRNA技術的莫德納為例,去年1月10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首次刊出中國投稿的新冠病毒完整基因序列後,同月13日美國國衛院(NIH)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在短短2、3天內,就設計好mRNA序列交予莫德納廠商,並在同年3月16日,一名西雅圖女子Jennifer Haller接種疫苗,成為首位臨床試驗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未來若要針對變異株重新設計序列,mRNA可在短時間內修改好,但若是蛋白質疫苗製程,就無法那麼快。
司徒惠康表示,國內疫苗廠多屬中小企業,研發量能不足,加上商業考量,要他們停下現有賺錢的產線去冒險開發新興疫苗,意願不會太高,過去多數都靠國衛院先在上游完成病毒分離及小量製造產程後,才技轉給廠商量產,腸病毒疫苗的國光、高端都循此模式,這次新冠疫苗,部分廠商的動物實驗及一期臨床使用的疫苗也靠國衛院協助;未來建立mRNA疫苗技術平台,相較國內已做了幾10年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技術門檻較高,所以才會先爭取國外授權來台生產,再同步建立自己的技術,會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國衛院擴廠計畫經費近50億元,扣除衛福部預算,其中20億元是由潤泰總裁尹衍樑(圖)無條件捐款。建立疫苗技術平台,國衛院正展開經費49.52億元的擴廠計畫。國衛院竹南院區現有一座生物製劑廠,2009年營運至今,因為屬疫苗先導工廠,並不具量產能力,為滿足第一線防疫人員緊急接種需求,去年四月開始籌劃「新建生物製劑廠及戰略平台資源庫計畫」打算擴廠,今年4月19日經國發會通過,經費來源除衛福部,其中20億元更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無條件捐款。
本刊調查,國衛院將在現有竹南院區的生物製劑廠旁再擴建二廠,主體建築地上四層、地下二層,實驗動物建物則為地上二層、地下二層,總面積約1萬769坪,是舊廠二倍,預計花三年半規劃設計及興建硬體,希望趕在今年底前動工發包,另花2年進行GMP驗證及確效,預計2026年啟用。
梁賡義表示,擴廠可解決緊急量能不足,及國內自製疫苗能力不足二大困境,未來2廠建置六條獨立產線,4條為量產規模、2條為小量生產臨床試驗用新型產品,以第一線醫護加上防疫人員約47萬人、每人二劑計算,完工後約有100萬劑以上緊急量能,另增闢動物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P3),新舊廠合計三間,以協助國內逾10家公司進行動物試驗、測試藥物或疫苗。
去年疫情爆發後國衛院即推動4大疫苗開發平台,最後選定DNA疫苗做為開發主軸。圖為國衛院去年8月動物試驗結果記者會。(翻攝國衛院官網)擴廠後六條產線其中一條,將獨立供作核酸疫苗(指mRNA及DNA疫苗)生產。司徒惠康解釋,RNA進入細胞後,是在細胞質產生蛋白質誘發抗體,DNA則要先進入細胞核內產生RNA,再由RNA產生蛋白質誘發抗體;這二種核酸疫苗的DNA前置作業類似,都需靠細菌生產DNA當疫苗材料,因此,用來生產DNA發酵槽的大小會影響疫苗產量,現行國衛院生物製劑一廠最大的發酵槽只有2百公升,最多只能年產約十萬劑,未來擴廠建置二個1千公升發酵槽,就可年產至少上百萬劑。
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mRNA疫苗技術門檻較高,先爭取國外廠授權、再同步建立國內技術會是較可行方式。「我們不與民爭利,其他廠商不做的我們才做!」梁賡義表示,國內疫苗的基礎研究能力很強,但商品化過程因市場規模小、投資風險高,如卡介苗、抗蛇毒血清,過去民間廠商不願生產、或需求量不高的疫苗,就由國衛院生物製劑廠肩負起國安層級的防疫任務。
國衛院強調「沒人做的我們做」,過去承接生產卡介苗、抗蛇毒血清都是肩負與政府協同作戰的任務。他說,國內疫苗目前的技術平台主要以次單位疫苗(重組蛋白)為主,難應付不同新興傳染病,擴廠就是為了建立開發疫苗的技術平台,減少廠商在臨床試驗初期的建廠投資,並提供不同技術、強化疫苗臨床試驗能力,加速產業升級與疫苗自製能力,同時在疫情爆發時承接緊急任務,立即開發因應疫情的疫苗,與政府的防疫單位協同作戰。
不只如此,國衛院也正自行開發新冠疫苗。國衛院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即推動四大疫苗開發平台,包含胜肽疫苗、DNA疫苗、重組病毒疫苗(腺病毒)及次單元疫苗(重組蛋白)等,最後選定DNA疫苗做為開發主軸,但國際尚無DNA技術的新冠疫苗獲緊急使用授權,採用此技術的美國Inovio仍正進行三期臨床,為何會選定DNA疫苗?
司徒惠康表示,胜肽疫苗的製程最快,但小鼠實驗發現免疫效果並不佳;蛋白質疫苗效果雖不錯,但國內已有三家廠商在做,避免與民爭利且「雞蛋不要放同個籃子」而排除;腺病毒疫苗考量AZ進度已跑很快,又因生產線做腺病毒後很難改回來,下游廠商承接意願低;至於DNA疫苗在臨床前期動物實驗效果是四平台中最好,加上應變變種病毒效率高,只要有變種病毒序列即可設計疫苗,不需重新製程開發,可快速生產,且能常溫20度左右儲存,即便冷藏也不需高規格冷鏈,最後才被選定。
國衛院研發的DNA疫苗,經動物試驗證明具保護效果,預計年底進入臨床。(示意圖,shutterstock)國衛院的DNA疫苗研發進度,目前已篩選出高保護力的候選疫苗,並完成上下游製程參數最適化及製程開發,正規劃進行疫苗原液生產及臨床前的藥、毒理試驗。梁賡義表示,希望力拚年底前申請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後續再技轉給國內有興趣的廠商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