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烏俄戰爭發生後,積極廢核的德國為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已把腦筋動到氫氣上,日前德國官方宣布,待澳洲Fortescue Metals(FMG)正式產製綠氫後,每年將採購500萬噸綠氫,取代近1/3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另外,德國也將加速建設氫基礎設施。
中國將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列入「十四五」,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帶來很大的實質幫助。(翻攝長江網) 本刊調查,各大重量級國際投資機構,都不約而同看好氫能產業的發展。像瑞士銀行(UBS)就直接點出,中國在官方政策扶植下,氫能行業將駛入成長的「快車道」,產氫業者與氫燃料電池廠商後市可期。
此外,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更出具長達122頁的報告,剖析全球氫能產業長線發展,點出各國為達成淨零碳排目標,預計將投資五兆美元,完善電解槽、儲氫設備等基礎設施;全球氫能相關應用的潛在產值,預估將從目前的1,250億美元(約新台幣3.6兆元),大舉跳升至2050年的1兆美元(約新台幣29兆元)。
半導體、鋼鐵與石化業未來對氫氣需求將攀升,聯華神通集團旗下的聯華氣體等氣體公司可望受惠。 面對即將引爆的龐大氫能商機,台廠能否分一杯羹?答案似乎是樂觀的。一位業界人士直言,藉著對綠能有龐大需求的台積電助攻,台灣三大氣體公司聯華氣體、三福氣體及亞東氣體,也在全球三大氣體公司Linde、Air Products、Air Liquide的協助下,紛紛在國內設廠產氫,開始供應氫氣等業務。此外,像中興電工這類在能源與電力產業扎根已久的業者,也能憑藉工程統包與通路的優勢,前往海外插旗氫能市場。
不僅如此,過去台灣氫能產業許多苦熬多年的中小企業,如碧氫科技、錫力科技及亞氫動力等,也有機會在這波氫能熱潮中,媳婦熬成婆。
今年高齡85歲的碧氫董事長雷敏宏,就是台灣氫能開發的先驅者。國內各家氫能產業的董總們,都會尊稱他一聲「雷老師」。「我看產業向來看得比別人早,除了是台灣第一批投入鋰電池開發的研究學者;2000年,當氫能或燃料電池還沒什麼人在討論時,我就創立碧氫,並開發出擁有專利與特殊成分的觸媒,在沒有煙與火焰的狀態,以甲醇產製氫氣。」曾在台大化工系任教的雷敏宏驕傲地對本刊說。
高齡85歲的碧氫董事長雷敏宏,是台灣氫能開發的先驅者,曾率先開發NB用的氫燃料電池。 雷敏宏實際帶記者參觀,並指示員工滴幾滴甲醇到裝著觸媒的實驗器皿,幾秒鐘後,原本處於室溫之下的器皿突然變熱,再過幾秒,甚至變得有點燙手,讓人驚嘆。「碧氫的產氫機是以方形鋁塊組成,搭配自家的觸媒,除了設備巧小、不占空間、安全耐用,更沒有毒性氣體的排放,頗適合室內或車船產氫設備。」雷敏宏向本刊透露。
不僅如此,碧氫早期曾幫國內電子廠開發NB用的氫燃料電池,但完成產品開發後,卻因成本太高而無法商業化。目前,碧氫的產氫機主要銷往中國與日本,其中,中國約占6、7成業績。
瑞典鋼鐵廠已捨棄石化燃料,改用氫氣煉鋼,這是氫能產業即將質變的重要訊號。(翻攝SSAB官網) 提到營運狀況,雷敏宏坦言,一路走來是比較辛苦,因為石化、半導體廠商需要的氫氣,幾乎都是三大氣體公司的天下,根本無緣參與,而其他氫能源應用在台灣的市場非常小,自成立至今,幾乎年年虧錢。
虧損與年紀增長並未磨滅雷敏宏的鬥志,他開心地向本刊表示,目前已有南非氫燃料電池廠打算採購碧氫的設備,甚至想入股;中國則有廠商邀請碧氫赴當地合資設廠。加上國內也有物流運輸業者希望協助開發氫能小貨車,展現新氣象的機會頗大。
相較於老字號的碧氫,2012年成立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廠商錫力,堪稱是台灣氫能產業的「中生代」。錫力總經理黃治文向本刊透露,自己入行約15年,因對燃料電池應用與老東家的想法不太一樣,才決定自行創業。
黃治文表示,錫力業務重心一開始全擺在台灣,當時下了一番工夫研究,發現相較於汽車,台灣的造船能力更強。剛好日月潭在推綠能交通,計畫導入電動化船舶,很多船東對氫燃料電池也很有興趣;由於氫能續航力優於鋰電池,公司於是大膽投入。經過一番努力鬆綁法規,順利打造出全台灣第一艘91人座、以氫燃料電池為動力的觀光載客船舶。
台灣的觀光與交通船舶若能導入氫燃料電池作為船舶動力,對降低環境汙染將帶來很大的幫助。(翻攝藍天觀光遊艇官網) 但為何不乘勝追擊?黃治文無奈地說,原本期待日月潭139艘船舶都能逐一汰換成氫燃料電池船舶,沒想到,2015年底開始,政黨輪替氣氛濃厚,不少新能源政策停擺,不得已只好轉往海外發展。
看上中國扶植氫能產業力道越來越大,錫力把業務重心擺在對岸。如今,近9成的業務來自中國大陸。 有鑑於中國扶植氫能產業力道越來越大,錫力也把業務重心移往對岸。黃治文說,近9成的業務來自中國,包括在分散式發電、商用車輛、大巴士等領域,錫力都有業務實績,去年更陸續打入東風、金龍、北汽等大型車商供應鏈。「成立至今仍處於虧損;不過,隨著全球大力推動氫能源產業,今年或明年就有機會轉虧為盈。」
對照碧氫與錫力,被喻為台灣氫能產業隱形冠軍的群翌,也希望藉此契機更上層樓。走進群翌總部,公司英文Logo大大寫著HEPHAS,總經理陳致源向本刊表示,HEPHAS一字取自古希臘神話中的火神和匠神Hephaestus,就要讓客戶明瞭群翌是燃料電池的專家。
群翌總經理陳致源表示,群翌已是中國及全亞洲最大的燃料電池測試設備供應商。 陳致源以略具感嘆的語氣說,當初離開工研院決定創業時,曾花了一番工夫研究,還到國外觀摩。發現氫燃料電池並沒有殺手級應用,貿然投入會很辛苦。於是腦筋一轉,基於「產業要起來,設備必須先行」的想法,決定開發氫燃料電池廠商淘金的工具。
「我們很努力,也有點幸運。」陳致源說。從2007年創業,就開始經營中國市場,幸運碰上官方大力推動氫燃料電池,中國企業大肆添購相關設備,群翌也跟著受惠,如今已是中國及全亞洲最大的燃料電池測試設備供應商。
值得安慰的是,群翌自成立以來,幾乎年年賺錢,去年每股獲利近4元,方能持續開發新產品。不僅成為中國汽車、能源等業者的氫燃料電池一階供應商,還獲得日本JAFCO、華威國際,台企銀創投等投資機構青睞,入股群翌。「目前氫能市場很熱,這對群翌是有利的。」陳致源表示,群翌正加緊努力申請輔導,希望成為台灣第一家拿到綠色氫能認證的企業。
看到政府終於把氫能納入能源發展藍圖,陳致源直言:「氫能好,這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是整個商機爆發過程需要多久,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