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華藥榮耀滿滿,但外界更關注的是,公司自2014年掛牌後年年虧損,至今已虧逾百億元,到底何時能轉虧為盈?對此,林國鐘自信說道:「我們要從研究型公司轉型為獲利型公司,今年很有機會賺錢。」
罕見血癌新藥昂貴,每人5年總醫療費至少1.45億元,藥華藥新藥百斯瑞明已獲健保補助。(藥華藥提供)林國鐘打的如意算盤是,百斯瑞明是治療紅血球增多症的罕見疾病用藥,預估每位病患5年總醫藥費至少1.45億元,只要這顆藥納入保險給付,就能降低病患的使用門檻,「美國已納入聯邦健保給付,台灣去年9月納健保,南韓正在討論納保的可能性。」
這也讓林國鐘更有底氣,展開藥華藥最大規模的資本支出,去年豪砸85億元,定調以台灣為製造基地,選定台中后里、新竹縣竹北為新藥製造廠,更標下桃園航空城土地,計畫以冷鏈設備儲存新藥,還要前進全球新藥一級戰區美國波士頓,對決國際藥廠。
波士頓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臨床資源,因此吸引各地資金湧入,「國際大藥廠諾華、百健都在這裡設研發中心,藥華藥研發中心設在Bedford,繼續干擾素新藥的研發,將鎖定免疫學、癌症兩大領域。」林國鐘說。
藥華藥新廠落腳新竹生醫園區,占地超過5萬平方公尺,將做為新藥製造之用,計畫聯手台大醫院投入細胞治療。藥華藥波士頓研發中心預計在今年第一季啟用,林國鐘多次赴美盯進度,他動用私交,挖角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免疫學群最高主管林俐伶,出任藥華藥首任科學家,還親自面試找人才,誓言5年內組百人研發團隊。
話鋒一轉,林國鐘憂心忡忡提到新藥針對血癌的第二個臨床進度,正是已獲美國孤兒藥資格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最嚴重可能中風,但20幾年來沒新藥,我們臨床進度又受疫情拖延,明年上半年才會完成完整三期。」
據本刊掌握,醫界冀望藥華藥加速跨出血癌領域,國內醫院看好干擾素能治療神經脊髓炎,日前跨年結束後,祕密派人拜訪林國鐘,商議新一波臨床試驗,在更早之前,美國、日本也有醫生請託藥華藥做皮膚T細胞淋巴癌臨床。
新藥百斯瑞明適應症超過20種,林國鐘看好繼「紅血球增多症」之後,「血小板增多症」有望拿下第2張藥證。難道干擾素能治百病?「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這麼形容,中醫有君臣佐使的用藥原則,干擾素就像君藥,很多適應症需要它,我們要擴大投資新藥的其他適應症,準備投入四個臨床計畫。」林國鐘自豪說道。
他轉頭翻出國際報告來比對,「你看AbbVie開發的新藥Humira可用14種適應症,一年商機有200億美元,我們的干擾素適應症包括血癌、實體腫瘤、淋巴癌、病毒性腦炎、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罕見自體免疫神經疾病等,超過20種。」
林國鐘喝口水後繼續分析,「一般新藥平均開發成本約60億美元,我們只用了近10億美元,效益確實不錯,台灣是有機會從新藥發展生技,縱使起步慢,但此時產業環境與美國相去不遠,我看好台灣10年後會出現二至三家國際級新藥公司。」
他的信心,來自日本統治台灣時打下的生技基礎,「當時台灣人想念書就去讀醫科、當醫師,長年做出很多研究,卻看不起商用市場,直至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推新藥條例、前美國FDA高官陳紹琛(現北極星首席科學顧問)推醫藥品查驗中心,醫師才驚覺手中技術能開公司,開啟白袍創業潮。」
「台灣以美國模式推動生技,更容易接軌國際,台北10年後很有機會成為亞洲生技研發中心。」林國鐘觀察,日本缺乏彈性,新藥必須在當地重啟臨床才能申請藥證,南韓雖然生技代工很強,但新藥實力與台灣懸殊太大,「前陣子南韓很多生技公司掛牌,我看了才發現幾乎是失敗案例。」
他直言,台灣的資本市場比美國更有利發展生技,「美國生技公司由基金公司投資,一旦績效不佳,立刻被抽銀根,因此常有生技公司倒閉;台灣是自然人投資居多,縱使臨床失利,仍支持做到最後一刻。」林國鐘堅定說,投資生技業沒到最後一刻,不會知道結果。
林國鐘是新藥研發老將,早年在美國百健藥廠,成功研發治療氣喘藥物,為公司賺進1.5億美元授權金。1997年,時任經濟部長的尹啟銘跑去波士頓找他,「台灣電子業已有很好成績,接下來要發展生技產業。」林國鐘為此往返台美超過40趟,他回憶:「當時李國鼎年邁走路緩慢,仍見我討論生技新藥;楊世緘(時任政務委員)堅定地告訴我,生技就是台灣下一步發展方向,希望我回台灣。」
2003年南港軟體園區二期落成,吸引中研院育成中心、藥華藥、合一等知名生技廠進駐。2003年,林國鐘決定回台成立藥華藥。他笑說,為了找地找到很頭疼,「前經濟部長何美玥促成藥華藥落腳南港,問題是手中沒錢,沒賺錢也無法掛牌,她在工業局副局長任內,決定由工業局幫生技公司背書,IPO鬆綁後才能去資本市場募資。」
「新藥研發階段沒有實品,就像《侏羅紀公園》基因改造,科幻到很難籌錢。」林國鐘透露,新藥研發靠經濟部科技專案補助支持,從研發到動物試驗一共拿到2億多元補助,後續臨床就沒有再申請,「隨著生技公司愈來愈多,就有僧多粥少的問題,我只要看到經濟部長王美花,都請她把餅做大,才能挖掘有潛力的新藥公司。」
林國鐘(左)為新藥老將,曾為美國百健研發出治療氣喘藥物,如今靠藥華藥新藥,再戰國際舞台。藥華藥因百斯瑞明翻紅,其實這顆新藥原本是肝病藥物,2008年奧地利孤兒藥公司AOP執行長上門合作,幫助林國鐘將新藥轉入孤兒藥,但雙方卻在合作第八年生變,鬧上國際仲裁,藥華藥甚至陷入長達8個月的全額交割,林國鐘強調:「我們向來按部就班做事,遇到問題就正面解決。」
宏亞食品創辦人張添(圖)大膽投資數千萬元,助同鄉林國鐘開發新藥成功。(聯合知識庫)如今,新藥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林國鐘算是苦盡甘來,他最感謝的貴人,是出身台中太平的宏亞食品創辦人張添,街頭巷尾熱銷的七七乳加就是宏亞產品,「當年他聽不懂藥華藥要做什麼,但一聽說我們是同鄉就投資幾千萬元。」其實張添患有肝病,而他也是藥華藥在台灣編號第一號的患者。
這一路走來,林國鐘冀望將新藥研究經驗傳承下去,「生技學術圈有句話,念生物科技會找不到工作,就連陽明交大免疫學博士也沒工作,如果轉去做保健食品、化妝品就可惜了,有志者可以加入藥華藥,即使面試不適合,我也會幫忙轉介其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