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報告指出,全球軟板產值由2014年91.5億美元來到2022年的190.4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8.4%。其中,泛鴻海集團旗下的臻鼎-- KY不但拿下全球26%市占,成為全球軟板第一大廠,國內第二大的台郡,在全球市占率也有近8%,凸顯台廠的重要性。
回首軟板的發展歷史,宋光濤告訴本刊,「手機」可說是帶動軟板產值一路起飛的重要功臣,特別是2010年蘋果iPhone 4天線模組開始導入軟板,到了iPhone 6,連背光模組、攝像鏡頭、觸控螢幕都大量採用軟板,之後還有平板、真藍牙無線耳機等各式行動裝置,一舉帶動軟板產值突破百億美元。
張淵菘認為,軟板隨著終端裝置滲透率不斷提高,未來除了靠5G手機帶動成長之外,電動車更可望為軟板帶來另一波高成長週期。然而,台灣軟板廠規模、資源不盡相同,作戰策略也要有所不同,才有機會跨足車用市場。
去年營收寫下1713億元歷史新高的臻鼎,就以軟硬通吃的方式卡位電動車市場。
臻鼎發言人凌惇告訴本刊,公司目前有四大產品線,分別為軟板、IC載板、HDI高密度連接板與多層印刷電路板;其中,只有軟板在全球市場占比超過10%。固然這是一大優勢,但基期也高,接下來要再成長不能單靠軟板,一定要分散到硬板。
臻鼎的前身是以軟板起家的華虹電子,後來更名為鴻勝科技,之後因應鴻海集團的上市策略與全球布局,又更名為臻鼎,產品線也開始從軟板慢慢延伸到印刷電路板(PCB)等。
2005年,時任鴻海董事長的郭台銘找來銀行出身的沈慶芳接掌臻鼎,一舉拿下全球軟板第一大廠之外,更從2017年取得全球PCB龍頭,之後更是透過一站式購足(one-ZDT)的策略完整產品線布局,至今不但維持連六年的老大地位,有鑑於PCB未來一定大者恆大,為了進一步拉開對手差距,沈慶芳更是發下豪語,要在2030年取得全球一成市場目標。同時為了瞭解汽車生態圈,於2020底啟動成立以來的首樁併購案,收購成立35年的車用硬板為主的先豐通訊。。
全球第一大軟板廠臻鼎-KY布局車用市場有成,旗下位於深圳的鵬鼎,去年已在汽車電池、雷達、影像等車用模組陸續供貨。圖為臻鼎董事長沈慶芳。(翻攝自搜狐)在車用市場,「汽車電子產品與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節奏相當不同,前者光一個料號,開發到認證,至少都要3到5年。」凌惇透露,3年下來,併購綜效逐漸浮現,去年第三季,臻鼎位於深圳的鵬鼎控股,就於一場投資人關係說明會公開指出,集團已在汽車電池模組(BMS)板通過認證,同時也在控制器、雷達模組、影像模組等多款車載產品陸續供貨,並將積極布局ADAS。
同業觀察,臻鼎除了本身生產規模夠大,更重要的是有持股32%的大股東鴻海集團撐腰,未來絕對是泛鴻海集團部署電動車不可或缺的零組件供應商要角。
去年營收也創下400億元歷史新高的台郡,為了維持台廠二哥地位甚至超車日韓,也瞄準電動車智能化趨勢。董事長鄭明智在去年股東會揭示,將開發Neuro Circuit(神經網路)的FPC3.0次世代技術打造高頻、高速的高階軟板。
此一技術在電動車有何應用?台郡產品研發副理李威霆說明,隨著汽車毫米波雷達走向3D天線模組的設計,偵測範圍將更全面。因為跟5G一樣屬毫米波的頻段,多年前,台郡開發5G手機軟板就決定同時擴大到電動車,幫助駕駛人在自駕模式過程收發訊號更精準、更安全。法人透露,賓士開發中的電動車有意導入台郡的解決方案,規劃在智慧駕駛系統加裝毫米波雷達收發器。
國內第2大軟板廠台郡以FPC3.0深耕高頻、高速技術,並從5G進一步延伸到汽車雷達應用。(翻攝台郡科技臉書)放眼國內軟板廠商其實不下數10家,臻鼎、台郡因長期掌握蘋果(Apple)訂單,因而躍居全球軟板前五大供應商。至於1987年成立的毅嘉,為了避開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則是早早便轉進汽車領域。
從手機按鍵起家、一度是台灣最大軟板廠的毅嘉財務長黃彥翔告訴本刊,約莫10年前,國內面板廠想跨足車載顯示市場,主動找上公司一起開發,當時內部考量手機競爭激烈,產能若無一定規模難以拚出利潤,決定賭上一把。
電動車除了中控台、感測器、LED頭燈等陸續導入軟板,智慧座艙(ADAS)或光學雷達(Lidar)也可望跟進。10年下來,黃彥翔表示:「目前透過面板廠接觸的車廠客戶主要來自歐洲,因認證時間長,故墊高同業進入門檻,車用產品占去年營收比重已高達62%,年營收也因此寫下76.54億元歷史第三高。」
黃彥翔指出,電動車在儀表板、中控、後視鏡對顯示器的需求提升,軟板數量都比油車增加許多,去年電動車占車用電子產品出貨比重約38%,幾乎是前年的一倍,證明公司提早布局汽車市場的策略是對的。
1980年成立的圓裕,是一家從線材(Wire Harness)跨入軟板的公司,儘管年營收僅27億元,副總郭明豐卻驕傲地告訴本刊,因為深耕軍工規利基市場有成,十多年來沒虧過錢!
郭明豐口中的軍工規產品,指的是美國軍警用筆電與工業用高階投影機。他表示,這類產品開發過程,往往得配合客戶來回改版數百次,還得經歷10萬次以上的耐摔防震等殘酷試驗,相當耗時且磨人。因此,大廠基於資源分配不見得願意配合客戶,所以成為小廠的藍海,尤其少量多樣,認證後被取代的機率不高,利潤相對穩定。
電動車新創業者是軟板台廠搶攻的目標客群,除通過認證門檻,台廠更須做好產能分配才能大啖新商機。(翻攝LUCID臉書)其實,圓裕的市場定位也是從經營的歷史教訓中摸索出來。郭明豐透露,最早公司做過LCD家電用模組,但面板產業波動大,還有紅色供應鏈夾殺,後來隨著日商與國內電子組裝廠開發軍工規筆電才決定跟著客戶轉型,至今與松下(Panasonic)有長達25年的合作關係,透過緯創、和碩出貨給戴爾(Dell)的工規筆電,也有十多年的往來,軟板整體營收占87%。
憑著在軍工規市場磨練可靠度的經驗,郭明豐興奮地告訴本刊,前年美國一家電動車新創業者來台尋找供應鏈時,透過國內客戶推薦,圓裕與這家新創順利搭上線,去年下半年在充電槍的充電口(Power Chain)已小量出貨相關軟板產品。
從線材轉跨入軟板的圓裕,因深耕軍工規筆電等利基市場有成,10多年來沒虧過錢。圖為副董事長杜淑敏。「以我們的資本,客戶不見得會挑上我們。」郭明豐以相當珍惜的語氣告訴本刊,這份來自於美國電動車新創業者的「禮物」,代表過去累積的技術與製造基礎深獲肯定,儘管去年電動車占公司營收僅3.6%,但未來成長絕對樂觀。
分析師表示,輕薄可彎的軟板,過去因蘋果等國際品牌的加持而在PCB產業異軍突起,根據MarketWatch的預估,受惠於電動車熱潮,全球軟板市場規模可望從2021年的141.9億美元,成長到2027年的287.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近12.48%。台廠須及早獲得車廠認證,並做好產能分配或擴產,有機會大啖電動車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