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描述烏克蘭戰火的紀錄長片《戰場日記》(20 Days in Mariupol),到重現昔日德國納粹集中營的最佳國際電影《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以19世紀為故事背景、連拿最佳女主角、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妝髮設計等獎座的《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乃至於拿下最佳原著劇本的法國片《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都是歐洲觀點。
當然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是美國人沒錯,但是他從小在英國受教育跟長大;《奧本海默》(Oppenheimer)的主角也是美國人,但在歐洲接受高等物理教育、受到啟發,才在普林斯頓大學開始研究。假若不是《蒼鷺與少年》(The Boy and the Heron)拿下最佳動畫長片,還有日片《ゴジラ-1.0》(Godzilla: Minus One)拿下最佳視覺特效,基本上亞洲觀點幾乎從這一屆得獎名單消失了。就好像核彈丟在廣島、長崎之後,奧本海默不斷因此受到良知的折磨、對於是否繼續研發武器抱持不同的態度,但從頭到尾也就只有這樣,鏡頭並未因此再往外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