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娛樂

【影展選片人心法3】日韓除外的亞洲地區都歸她管 SSIFF選片人分享評選標準

發佈時間2024.08.08 05:2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4.08.08 05:29 臺北時間

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影展是歐洲除了坎城、柏林和威尼斯之外,極具影響力的影展。(翻攝自sansebastianfestival.com)
2018年,林清心應邀加入聖賽巴斯提安影展(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以下簡稱SSIFF)選片團隊,共同挑選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作品。去年,與她搭檔的夥伴不幸因病過世,林清心獨自扛下選片工作,管轄範圍也擴大至日本和南韓以外的亞洲地區。
除了擔任選片人,林清心也長期參與策展工作。針對策展人(curator)和選片人(programmer)的工作性質,林清心認為兩者差異不大。她解釋:「策展要做很多功課、設計主題和挑選影片,希望引發觀眾對議題的探究與思考。」
選片對她而言相較容易許多,標準因影展性質而異。若是一般綜合型影展,她會把電影製作品質、傳達的訊息,以及電影語言是否完整表達創作意圖,做為評選的判準,另外也會留意作品的獨特性與是否模仿他人等。
SSIFF每年頒發榮譽獎The Donostia Award表彰有貢獻的影人,今年受獎者為實力派演員凱特布蘭琪。(翻攝自sansebastianfestival.com)
深耕業界30餘年,林清心累積豐沛的人脈資源,成為從事選片工作的利器,「初入行者無法勝任這份工作。」網路不發達的年代,她總是親自與各地導演或製片見面,去剪接室看未完成的作品。
她表示,因為影展彼此之間競爭激烈,若坐等同業告知哪些片子已經做好就太遲了。如今拜科技之賜,手上有片子的導演會把影片寄給她看,她則擅用時間,與有興趣參加SSIFF的導演見面,如此盡可能蒐羅到更多作品,「常常得在很短時間內看完上百部。」
林清心透露,若有必要親自與創作者見面,她通常都單槍匹馬,但過程中會時時與選片委員會的成員分享訊息,互相討論,最後匯整出合適的片子,再由委員會選出入圍名單。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