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障礙者表演藝術30年2】盲人才發現的觀點 原來明眼人的世界只有「前面」
發佈時間2025.02.16 05:2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5.02.20 15:13 臺北時間
滯留島去年推出的新作《永動城市》,將腦麻的障礙舞者賴廷彥(左二)送上舞台。(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同年,終究搬回高雄定居的許家峰,遇見由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何怡璉所創立的表演藝術團體「空表演實驗場」(後稱空表演)。何怡璉說,空表演始於劇場編導卓明在高雄身心障礙總會帶的表演訓練,目的在將障礙者的真實生活轉譯成表演藝術作品,先後在2018及2020年推出過《我是一個正常人》首部曲和二部曲,演出者包括腦麻、聽障、視障、自閉症、唐氏症等不同障別。
2023年,我們採訪何怡璉,當時劇團已3年未推出新作,表演者仍殷殷期盼著下一個作品,何怡璉只能苦笑。這次再訪,我們才得知2021年他們曾申請文化平權補助,結果未過,理由是「不夠聚焦」,「因為我們沒有集中一種障別嗎?我們也無法確定。」何怡璉說。
2023年後,文化平權計畫納入各場館的駐館計畫,他們申請到高雄文學館駐館,工作坊和新作的開發才得以展開,在去年一口氣推出包括《礙人》在內的兩個新作。
許家峰(左)和即興編舞家陳宜君(右)是《礙人》的主要編創者,這天隨我們到中山大學觀看空表演的另一場障礙者演出。除了表演者許家峰,《礙人》的另一名創作者是即興編舞家陳宜君。身為明眼人,她談起一路帶工作坊,以及和許家峰共同創作的過程。一個至關重要的魔幻時刻是,某天她遇見一名先天盲的學員,對她說:「妳知道嗎?我是後來才知道明眼人的世界只有『前面』。」陳宜君重現當下的震撼感受,「啪!我整個背都這樣(發涼)!這句話非常啟發我後來編《礙人》。我反覆告訴家峰,『沒有正面。』他太厲害了,總知道正面在哪裡。我說我希望他迷路,因為當他迷路的時候,他全身都是眼睛。」
什麼意思?陳宜君說:「家峰曾被計程車放錯地點,回不了家。最後他只能靠氣味、聲音,如果是半夜,路上沒聲音更慘。我想透過表演,去呈現地圖在他體內展開的身體感。」
不會太殘酷嗎?如同《我是一個正常人》演出時,他們就曾遭批評,如此展示障礙者的困難和缺陷,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何怡璉首先解釋:「共同創作,就代表這些都是經過他們同意、認可的。」但放大身體「異質性」,會不會更容易讓表演淪為「獵奇」?許家峰說:「任何表演都是獵奇。我們看表演,就是在窺探,不管窺探的是真實還是虛構,我們透過窺探來獲得不同的生活經驗,那就是獵奇。」
何怡璉是空表演實驗場的藝術總監,長年在高雄深耕文化平權和共融藝術的工作坊和展演。我們側訪長年參與相關領域的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他說,台灣的障礙者表演藝術可追溯至1995年2月,舞蹈家陶馥蘭為身障者編排舞作《我們的故事—畫像》,算是承襲了70年代從英國而來的「表演人權(Performing Right)概念」,一路至80年代左右,藝術家在街頭結合社會運動倡議玩出來的創作,有些甚至就成為了運動的形象象徵。他說:「她的實驗就像點燃一個火苗。」
火苗燃起,至今正好邁入第30年。2001年,由劇場工作者王墨林組創的「新寶島視障者藝團」出現,在北市寧夏夜市旁租了一棟透天厝,1樓是餃子館,2樓按摩,3樓就當排練場,雖然仍領著內政部社會局體系「職業培訓」的補助做事,但同年王墨林已舉辦第一屆「第6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了有別於五感健全者,採用無以名狀的「第六感」為聯想,邀請不同障別的心智障礙者參與表演。
2004年,相關補助改由文化部門負責,頗有正名意味。2006年,第6種官能表演藝術祭辦到第5屆,首次邀請外國的表演團體參與。姚立群說:「來自墨西哥的劇團帶來實驗作品,表演者雖然非視障者,卻將觀眾翻轉成盲人,戴著眼罩走進劇場,被迫打開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
至此,障礙者表演藝術的觀點已十分明確,有了慈善之外的視野。姚立群指出,有段時期,障礙者的表演藝術容易以「障礙者也能做到一般人的動作」為目標,但「『重複』其實是表演藝術發展最大的困境。障礙者反而能去打破困境。」他點出障礙者在表演藝術上的定位,其實也正是陶馥蘭、王墨林等藝術家在做的事,即強調障礙者本身的「異質與獨特」。
姚立群曾舉辦多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也和障礙者藝術家姜聲國、鄭志忠和李新寶合作《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入圍台新藝術獎。(翻攝牯嶺街小劇場臉書)另一個具代表性的團體是發跡自屏東的「滯留島舞蹈劇場」(後稱滯留島)。燈光3明3暗,在許家峰的《礙人》之前,他們也演出了新作《永動城市》,在舞台上架設巨型蹺蹺板,將3名身障者送上去擺盪,包括一名腦麻者步履艱難地往上爬,抵達另一端後,蹺蹺板又往下墜,他只得再往另一邊走去,像推著薛西佛斯的石頭,永遠無法登頂,也始終沒有放棄。
我忽然就理解了姚立群說的,「表演藝術發展的困境,障礙者反而能去打破。」原因就是很難複製取代的獨特與原創性。同一個舞台上,還有兩名坐輪椅的障礙者,也在蹺蹺板上移動、繞圈,牽手拉鋸,在搖搖欲墜中達成平衡。藝術的撞擊力往往來自對舒適圈的反抗,《永動城市》則進一步讓障礙者也走出舒適圈。
滯留島的創辦人張忠安從2016年開始接觸障礙者表演,起因是他有一支啟發自精神障礙者的舞作,受邀到愛丁堡演出,在那裡受到震撼與召喚。我以為他是看了什麼打開腦洞的表演嗎?結果他忽然放緩了語氣說:「你知道,一個高中生,如果離開了業界,成為業餘,就很難再踏出到職業界的領域去做更多觀察。」
那個高中生就是他。張忠安曾是北藝大7年一貫制舞蹈班的第2屆學生,和黃翊是同學。17歲那年,他因高強度練習的撞擊,造成視網膜剝離,就醫、開刀,復原期間應該盡可能趴平不動,「但我沒有辦法…我那時候很年輕,不希望自己好像沒有用一樣。所以不斷的剝落再開刀剝落再開刀,半年裡動了大大小小至少8次手術,後來想不行,我決定休學回家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