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音樂劇產業化2】讀劇測試市場反應 打磨劇本孵育人氣作品
發佈時間2025.02.20 05:2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5.02.20 05:29 臺北時間
讀劇試演可蒐集觀眾意見,進一步優化劇本。圖為《爬上頂樓看月亮》在二條通劇匯舉行讀劇。(榮耀基金會提供)榮耀基金會攜手文策院打造音樂劇創投媒合平台「讀劇匯」,結合讀劇試演、提案培訓與創投媒合,邀請9家橫跨音樂、影視及劇場界的創投天使全程陪伴參與,構建完整的音樂劇孵育機制。去年4月,第一屆讀劇匯啟動徵件,由榮耀基金會、文策院及創投天使組成評審團,選出8個具潛力的音樂劇企劃案,提供每組團隊8萬元的讀劇製作費,10月到12月於榮耀基金會經營的「二條通劇匯」舉辦多場公開讀劇試演,演後與觀眾進行文本交流。
榮耀基金會執行長孫瑞君解釋,讀劇是在沒有走位的情況下由演員演繹劇本,許多百老匯音樂劇在製作期透過讀劇測試市場反應,耗時數年優化作品;但台灣受限於成本與製作環境,讀劇多在確定檔期後進行,作為演出前的宣傳,內容調整空間有限。「我們希望團隊在沒時程壓力的狀態下,專心將劇本打磨到最好。」
孫瑞君進一步指出,台灣音樂劇的製作期普遍較短,甚至有些作品在排練的同時還在修改劇本,「可能因為沒有確定檔期,團隊不敢貿然開案,但等到檔期確定後,距離正式演出往往只剩下一年,這樣的開發週期,自然無法與研發多年的作品競爭。」
《阿媽的比基尼》在二條通劇匯舉行讀劇。(榮耀基金會提供)因此,讀劇匯提供場地與資金,讓音樂劇團隊透過讀劇獲得市場回饋,待作品成熟後再正式推出,而不是在時程壓力下倉促製作。「我們希望讓大家意識到讀劇的重要性,並真正將讀劇納入製作流程的一環。」孫瑞君說。
「如果團隊因讀劇回饋不佳而決定暫停計畫,未必是壞事。」孫瑞君舉例,「花30萬元做讀劇後決定停案,總比投入數百萬元製作,卻面臨票房慘淡來得好。」她強調,作品的故事必須夠好才能打動人心,進而延長演出的生命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