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紐絲這位瑞典學院的常任秘書兼文學博士,甚至還建議對鮑勃狄倫作品不熟悉的人,不妨先從一九六六年《Blonde on Blonde》著手。「那是精湛韻腳、段落組合、和巴布狄倫的圖畫式思考的非凡典範。」這彷彿是教文學導讀的老師擔心學生對作者不夠熟悉。這對於搖滾音樂史上,擁有無數最著名、最經典專輯的鮑勃狄倫來說,似乎有點奇怪。聽起來像不像是籃球教練告訴棒球迷要注意鈴木一朗的打擊姿勢?
記者問她,這是否意味著諾貝爾文學獎評判標準出現變化,會不會擔心招來批評?丹紐絲的答案引了鮑勃狄倫的歌詞:「或許吧,時代總是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perhaps.)」
七十五歲的鮑勃狄倫,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杜魯斯,本名羅伯特・亞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他在十四歲得到人生第一把吉他並在中學演奏搖滾樂。因為喜歡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給自己取名為狄倫,受到民謠樂手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和「垮世代」(the Beat Generation)與現代主義作家影響,開始民謠音樂演唱。
一九六一年他搬到了紐約,在格林威治村的俱樂部和餐廳裡演唱。一九六二年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發表了第一張專輯《鮑勃狄倫》。年僅22歲的他,在「前進華盛頓」的民權運動中,與瓊拜雅演唱了「When the Ship Comes In」,以及「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描述金恩博士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說之前,民權人士艾佛斯(Medgar Evers)遇刺的事件。
自此之後,鮑勃狄倫陸續推出了以一系列如今已是經典的專輯,瑞典學院形容它們「對流行音樂帶來巨大衝擊」。從一九六五年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和Highway 61 Revisited、一九六六年的《Blonde On Blonde》、一九七五年的《Blood On The Tracks》、一九八九年Oh Mercy、一九九七年Time Out Of Mind、到二零零六年Modern Times。如今他早已是被公認當代流行音樂最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