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理財
【在客庄原夢番外篇】考上台大醫科不去 因這理由她堅持讀成大
發佈時間2019.08.29 12:02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每個孩子都像海綿,可以吸收多少我們不確定,但是如果沒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他是完全沒有養分可以吸收的。」力馬生活工坊男女主人南賢天與張秀娥曾因扛起家族生意失敗責任,導致負債2,000萬元,但再窮夫妻倆堅持不能省教育,培養孩子學音樂、外語,開店後,提撥盈餘回饋偏鄉弱勢學童,愛心理念獲得擔任外科醫師的女兒認同,每月匯半薪支持父母做公益。
張秀娥對教育的堅持來自母親的影響,她回憶:「早年客家庄女生多半沒機會讀書,我母親不識字,父親是有唸書的人,一度不願意娶母親,擔心將來不會教育孩子,也因為這樣子,媽媽很堅持我們家女孩一定要念書,家裡是做米粉,媽媽會叫兒子幫忙,女兒做得比較少,反而有比較多時間看書。」
婚後張秀娥協助先生還債,私房錢被借光,唯一堅持是孩子學才藝的錢不能省,她苦笑說:「女兒常說,自己在學校跟別的同學不太一樣,好像過得比較體面,實際上並不是,我只是讓孩子知道要怎麼去過日子而已。」因手頭不豐,她規定孩子要多運動、不能吃太胖,如此一來即使是穿平價Hang Ten服飾,也能好看有型。
南賢天(前右1)與張秀娥(前右2)將在力馬生活工坊的演出小費與部分盈餘捐給卑南國中,做為鼓勵師生的獎助學金。(南賢天提供)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