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買下旺宏6吋晶圓舊廠,透過第3代半導體的布局,協助旗下MIH打造電動車生態系。就連一直想在電動車市場大展拳腳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本身就是半導體專家,似乎也嗅到了這股不尋常的氛圍。先是去年6月在鴻海研究院底下成立半導體研究所,將第三代半導體列為主要研究項目之一;今年8月,鴻海更豪砸25.2億元收購旺宏月產能1.5萬片的6吋晶圓舊廠。「雖然這個6吋廠不是做碳化矽,但透過新投資可以將這座晶圓廠轉去做碳化矽。」劉揚偉直接道出,鴻海揮軍第3代半導體的企圖心。
毫無疑問,特斯拉與鴻海先後的大動作,等同宣告第3代半導體時代來臨。然而,過去20年,第3代半導體大多是歐、美、日半導體廠商的天下,台灣能否真的迎頭趕上?同時,第3代半導體快速的成長,會不會撼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矽盾」的全球地位?
日月光幾年前就已經觀察到第3代半導體市場變化的契機,同時在技術與業務端積極布局。日月光集團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洪志斌長期研究半導體產業,他首先澄清,把碳化矽、氮化鎵稱為第3代半導體,容易讓不懂半導體的人產生誤解,一時以為這些技術是要「取代」現有半導體主流的製程矽或砷化鎵。實際上,這些技術各有其用途,「以目前台積電生產給手機、電腦及消費性電子所用的矽晶圓,並不會被第3代半導體取代,所以用『第3類半導體』來稱呼碳化矽、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產品,可能更加適合。」洪志斌說。
「目前全球第三代半導體是由意法半導體(STM)、英飛凌(Infineon)等歐美IDM(整合元件製造)大廠主導,從研發、設計、製造到測試,全由IDM廠一手包辦,台灣業者能著墨的空間有限,但未來2、3年,隨著產品應用面與市場規模快速擴增,局面應該會有所改變。」洪志彬觀察。
全球第3代半導體雖由Infineon等歐美IDM大廠主導,但隨著產品應用面與市場快速擴增,未來應該會有所改變。(翻攝Infineon官網)其實,幾年前,日月光就已經觀察到第3代半導體市場變化的機會。洪志斌表示,除了現有晶片用的釘架型封裝(leadframe),日月光也開發出更高整合度的嵌入式系統整合封裝(a-EASI),並取得日本TDK授權的基板型嵌入式封裝(SESUB)等用在第3代半導體的封測技術;此外,日月光投控旗下的環旭電子也與全球各大車廠供應鏈密切合作,應可順利搶下第3代半導體商機。
盛新材料董事長謝明凱(圖)認為,因為市場過於壟斷及美中貿易壁壘等有利因素,讓盛新剛好站在一個好的發展位置。洪志斌及曲建仲2位專家都樂觀認為,憑藉過去在第1、2代半導體累積的基礎與經驗,台廠必然能在第3代半導體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據了解,晶圓代工的台積電、穩懋、漢磊,以及IC設計的即思創意等台廠,近期已在業務上取得具體進展,讓協力廠商汎銓科技、盛新材料等供應鏈也跟著受益。
從第3代半導體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觀察,台廠目前暫居劣勢的領域,當屬設備與碳化矽基板,而台灣的廣運集團則剛好在這2大領域都有所突破,尤其是在向來由美國CREE、Ⅱ-Ⅵ及中國山東天岳3家廠商所囊括的近98%半絕緣碳化矽基板市場中,廣運旗下的盛新,一舉突破封鎖線,成為台灣唯一有能力生產半絕緣碳化矽基板的業者。
「我們投入碳化矽領域或許是天意。」廣運集團執行長、盛新董事長謝明凱笑說。原來謝明凱會投入第3代半導體,全因3年多前出席政大EMBA的同學餐會,他剛好坐在全新光電董事長陳建良旁,聽到正在講電話的陳建良提到「缺貨」2字。「我心想,現在是什麼世道,竟然還有電子產品缺貨,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碳化矽基板缺貨,剛好廣運也在找轉型機會,於是就研究起了第3代半導體。」謝明凱回憶。
謝明凱對本刊透露,「一開始,只是想買台長晶爐回來研究如何生產碳化矽基板,但設備商說只買1台不賣,只好硬著頭皮砸下上億元買了5台機器,卻意外成為當時台灣產能最大的碳化矽基板廠商。」沒想到,消息一出,許多從業人員認為盛新是玩真的,紛紛加入,才得以建立堅強的研發團隊,抓住第3代半導體起飛的契機。
不只如此,盛新未來的業務發展也因中美貿易戰而受益。由於半絕緣碳化矽基板主要用於航太與國防工業中,事涉國家安全,歐美各國均要求不得採用中國零組件;同一時間,中國也刻意排擠美國的產品。此外,無論是半絕緣或用於電動車的N型碳化矽基板,CREE等業者既賣wafer(晶圓片),同時也生產產品與客戶競爭,所以下游客戶都想找second source(第二供應商),擺脫被牽制的困境。「盛新剛好站在一個有利的發展位置。」謝明凱笑著說。
不過,客戶願意給機會,成本還得要有競爭力,透過廣運研發出自製的長晶爐,成本低於市場同級設備一半,讓盛新在降低成本上獲得重大突破,一舉拿下台、日、美共6家大客戶的測試訂單。
除了盛新藉著市場壟斷及貿易壁壘站到不錯的競爭位置外,另一家半導體材料分析廠商汎銓科技,也因與台積電、穩懋及漢磊等晶圓代工與IC設計業者有密切業務往來,而可望在第3代半導體競賽中脫穎而出。
走進汎銓董事長柳紀綸的辦公室,宛如置身戰情室,牆上8台螢幕,每台螢幕有16個分割畫面,每個分割畫面連結到不同的實驗室,讓柳紀綸及客戶能清楚掌握員工的工作狀況。「汎銓的經營策略是把自己當作客戶的一個部門,客戶能透過網路隨時監看專區內作業。汎銓員工何時從客戶手中拿走樣品?樣品幾點幾分送到汎銓?何時送上機台分析?有哪些人經過機台?客戶全都一清二楚,因為保密功夫做得好,才能成為客戶信賴的夥伴。」指著螢幕,柳紀綸點出關鍵。
汎銓科技憑藉著技術專利及自行開發的機台,獲得台積電認同,成為台積電材料分析最緊密的合作夥伴。柳紀綸表示,就算台積電有自己完整的材料分析實驗室,汎銓憑藉著技術專利及自行開發的機台,仍以優異的服務速度及品質,獲得台積電研發部門高度認同與評價,不但成為台積電最緊密的合作夥伴,更私下「叮嚀」參與先進製程開發的設備與材料供應商,可尋求汎銓的協助。
想當然耳,台積電跨足第3代半導體,汎銓自然成為其材料分析的合作夥伴。不過,柳紀綸說,汎銓半導體的國內外客戶高達1千多名,不乏國內外知名第3代半導體業者。未來,不管是台積電或其他廠商在第3代半導體領域勝出,都有機會分一杯羹。
未來電動車最大的市場可能在中國,而中國政府及民間企業也緊密合作,想藉此在半導體產業彎道超車。(翻攝semi.org)不過,根據柳紀綸的觀察,在第3代半導體市場,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競爭大於合作。「雖然未來電動車市場可能在中國,讓中國第3代半導體廠商多了幾分勝算,但已在第1、2代半導體就占全球領先地位的台廠,未來在第3代半導體上,也絕對不會輸給對岸。」1位資深業者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