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財經理財

【類全委獨家調查3】找不到Benchmark、無比較基礎 專家代操誰監督?

發佈時間2022.09.07 17:3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壽險公司應有監督之責,不讓類全委保單保戶淪為金融市場的次等公民。
攝影
共同基金投資人想找基金投資績效,管道多且資料完整,並且基金公司也都主動提供Benchmark(標竿指數),協助投資人了解帳戶績效好壞。但類全委帳戶卻不是如此,雖然內涵與共同基金大同小異,不過,類全委帳戶月報資訊不一,也無比較基礎,真是為難保戶了。
攤開許多類全委投資保單月報會發現,每家壽險公司所提供的帳戶月報資訊並不一致,到底哪些是應揭露而未揭露,法規也沒有清楚明白的規定。而最重要的是,帳戶績效好不好要從何判斷?長期觀察投資型保單的投資達人郭俊宏表示,月報上揭露的「Benchmark」是重要的觀察數據,但偏偏並非每家壽險公司提供的月報都有揭露。
類全委投資保單月報對保戶來說,其實相當重要,因為當中除提供帳戶經理人對市場的回顧與展望,還提供該帳戶規模、長短期績效、淨值、提撥月配息比例有多少來自本金等相關資訊。
市場上經常聽到「Benchmark」一詞,所指的是該投資標的能夠追蹤、相比較的指標,也就是俗稱的大盤。舉例來說,台股基金的Benchmark就是台股大盤,因資訊取得容易,投資人只要算一下指數漲跌,就能了解台股基金近期的表現優劣。
反之,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帳戶的投資複雜、多元,保戶很難一眼就判斷出手上的帳戶績效優劣,而這也是保險公司應該善盡的監督、管理之責,「保險公司應請操盤業者在月報上提供Benchmark的指數,讓資訊更公開透明,才能有助保戶判斷。」郭俊宏強調。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