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會員專區

【心內話】越南粽的滋味

發佈時間2025.02.20 05:2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5.02.20 05:29 臺北時間

丁氏秋在關渡美術館的戶外花園種植了多種香草,手持的七葉蘭是其中之一,後方為文中提到的無花果樹。
攝影
我是越南語老師,在任教的5間學校花圃裡種了許多香草植物,有些新住民的小孩看了會說:「我知道,我媽媽也有在家中陽台種,會採來煮給家人吃。」像台灣隨處可見的野菜假蒟,我們會用假蒟包肉卷慢慢炸,學生才知道這可以吃;七葉蘭是東南亞的香草之王,葉子有芋頭的香氣,打成汁後變藍色,在馬來西亞蛋糕、娘惹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食材。
我出生在越南安沛省,家裡養了好多水牛、雞、鴨、鵝,爸爸種肉桂去賣,還有各種香草。小時候,孩子們都在稻梗堆中玩。我很少去醫院,發燒時就把紫蘇葉、魚腥草揉一揉泡到熱水裡喝,或是用艾草燉雞湯,可以治頭痛。
記憶裡的越南,四季都充滿香草的味道:春天時,加入七葉蘭做成七彩湯圓;夏天把豆類加進剉冰;秋天做米糕;冬天做肉凍,配上生菜和檸檬葉一起吃。
21歲時,朋友的姊姊到台灣讀書,說台灣環境不錯,我想學中文,獨立生活,就一個人來留學,壓力大到頭髮禿了一塊。我從語言中心中文班念到碩班,讀教育行政管理。28歲時跟台灣人結婚,生了2個小孩。
我先生彰化老家有一棵百年牛奶果樹,在越南叫母奶果,民間故事傳說是媽媽變成的,果實切開後會留出母乳般的白色汁液,是夏天常吃的水果。我希望孩子常常接觸大自然,會講這些故事給孩子聽,也趁教課之餘推廣東南亞香草和美食,讓學生帶回去跟家長分享。
2023年,越南藝術家阮英俊發起「越南移民花園」計畫,收集移民種植的植物。我把彰化老家的母奶果移去關渡美術館,會種在那裡至少10年,我經常帶孩子去那裡拔草、澆水。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