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美食旅遊

到花蓮紅瓦屋 上一堂原住民香料學

發佈時間2018.10.20 10:57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原住民常用的本土香料包含馬告、刺蔥、土肉桂葉、蕗蕎、魔鬼辣椒等。
攝影
主播
台灣的山林田野間,有許多香草料,使用最頻繁的就屬原住民。這天我搭著火車,晃晃悠悠地來到花蓮光復鄉的「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經營者是阿美族、人稱鳳姐的林鳳廷,一見面就熱情端出她種的各式辛香料,我也在飄著細雨的午後,上了一堂香料學的課。
熟稔香料的種植與運用,是因為鳳姐的父親專種台灣原生種植物,再曬成中藥賣給漢人,因此她也學到很多野味的調理配方。
人稱鳳姐的老闆娘林鳳廷,致力保留台灣原生香料。
刺蔥又稱食茱萸、鳥不踏,入菜可去腥羶、添香氣。
「刺蔥金線蛋」是在蛋汁裡拌進打碎的刺蔥嫩葉和南瓜絲,嘗在嘴裡有滿口芳香清甜。(380元/份)
原住民飲食講求原味,習慣以單一香料調味,好比用馬告煮雞湯就不需放薑,「刺蔥金線蛋」也是例子,蛋汁裡放進打碎的刺蔥嫩葉和南瓜絲,在鍋中煎到金黃,嘗在嘴裡有滿口芳香清甜。
「馬告里肌肉」是用魔鬼辣椒和搗碎馬告醃漬豬肉,再與蒜頭、番茄、紅心椒燴炒,香辣下飯。(380元/份)
魔鬼辣椒的辣度十足。
馬告帶有檸檬清香味。
學藝術的鳳姐,做菜沒有框架,她也將不同香料排列組合在一塊兒,像是通紅的「馬告里肌肉」,是用魔鬼辣椒和搗碎馬告醃漬豬肉,再與蒜頭、番茄、紅心椒燴炒,「不像川菜要加很多辣椒,馬告加魔鬼辣椒,辣度就衝天了!」鳳姐笑說。肉片一入口果然衝嗆辛辣,配著馬告粒一起吃,多了檸檬般的清香。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