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理財
【圖輯】種稻開始 客家手工純米粄條全紀錄
發佈時間2017.09.21 10:5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屏東稻米可1年2收,7月底時,本刊陪著蕭凱嶸一塊巡水田。古有諺語「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屏東佳冬阿志粄條3代負責人傳承客家硬頸精神,間持從種稻開始,是少數強調一條龍製作的純米手工粄條。
春天稻米收成後,農戶們利用馬路二旁曬穀。(蕭凱嶸提供)做粄條必須使用擺放超過半年以上的老榖,蕭凱嶸平均2個星期碾一次米。(蕭凱嶸提供)先將在來米磨成米漿。混入一定生VS.熟比例的在來米漿,才能成為製作粄條的「粄漿」。將粄漿薄薄鋪勻在盤子上,放入滾水大灶中蒸煮。大鍋冒著滾燙白煙,蕭凱嶸徒手拿起盤子,全程有如練鐵砂掌。小心翼翼地將煮熟的粄條趁熱刮下來。將有「面怕粄」之稱的大片粄條摺成3折放入塑膠籃中。粄條放涼後才能切成條狀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