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燙大灶冒著陣陣白煙,佳冬阿志粄條負責人蕭凱嶸動作俐落,舀起一勺用生、熟在來米漿按祖傳比例調製而成的粄漿,倒入不銹鋼盤,輕輕搖晃盤身,使粄漿均勻分布,接著連盤放入大鍋,2分鐘一到,顧不得蒸騰熱氣使眼鏡全起了霧,蕭凱嶸徒手拿起滾燙盤子,趁熱刮下客語稱「面帕粄」的粄條,全程如練鐵砂掌。

擁有70年歷史、傳承3代的佳冬阿志粄條,堅持一條龍從耕種在來米開始,使用擺放超過半年以上的老米增加手工粄條Q度,因地理位置靠海,除客家口味特有油蔥酥香氣,特製鮪魚肉燥取代傳統純豬肉燥,替湯頭增添一股鮮甜;搭配2塊白切後腿肉軟嫩不柴,豬肝滋味濃郁,是在地居民口中最營養的台式早午餐。
回溯老店源起,蕭凱嶸的母親張鳳義說:「台灣光復後,公公(蕭經祥)在蕭家古厝旁擺攤賣粄條,生意很好,粄條是由婆婆和我先生(蕭秀毓)負責做。」嫁入大家庭的張鳳義,婚後第1天就要下田工作,曾因操勞小產,公公有4個兒子,先生排行老3,是唯一沒離開家的孩子,一直跟在父母身邊幫忙粄條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