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人物

獨特怪癖改不掉 導演專挑陌生人的車合照

發佈時間2018.06.27 08:34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是枝裕和位在澀谷的工作室「分福」,走廊上掛滿了各階段的電影海報,經過的時候,像是穿越時光隧道。他身後的海報是《橫山家之味》。
攝影
影音
主播
是枝裕和出生在東京,上面有2個姊姊,他排行老么。讀小學時,母親在不二家蛋糕店打工,下了班會帶水果蛋糕和奶油餐包的瑕疵品給他吃。母親因雙親早逝,被大哥一手拉拔長大,備受呵護。婚前在銀行上班,每個週末大哥帶她去銀座看電影,直到相親,邂逅了是枝裕和的父親。
是枝裕和背上了我們特地送給他的書包。南二中是父親當年就讀過的中學,背上了背包,父子彷彿也連上了不可分割的臍帶。
1920年,祖父母為了逃離「同姓不婚」的風俗,遠從奄美大島渡海來台,在高雄生下了是枝裕和的父親。父親讀過嘉義小學校、台南中學校(南二中)及嘉義農校,畢業後,去中國旅順工科大學研究室當化學職員,不久被徵召入伍,在滿州國戰敗,遭強迫去西伯利亞勞改3年後,才第一次回到日本。戰後混亂期,吃了不少苦頭,經濟翻不了身,又不能回到故鄉(台灣),心情苦悶,只好沉溺酒精及賭博。
「當時,全家面對不肯好好工作的父親都很冷淡。母親一直到死前還說:『認識他是我最大的失敗!』她講得很認真,我倒希望她顧慮一下兒子我的心情,她總是說:『真的太失敗了!』她非常愛她哥哥,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戀兄情結』吧,她每次去哥哥家,雀躍的神情簡直像是去見情人,我身為兒子覺得丟臉,也很嘔她為何從沒用那種表情面對我父親。他們倆都過世了,講這些應該沒關係。她就是這種母親,對自己非常誠實。」
是枝裕和(右)2歲時與母親(左)合影。(是枝裕和提供)
父親當年太窮,買不起車子,老被母親責怪,翻開是枝裕和的童年照片,多半是這一類硬湊上去別人家轎車留影的記憶,這個怪癖甚至維持到他成年以後。(是枝裕和提供)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