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祖父母為了逃離「同姓不婚」的風俗,遠從奄美大島渡海來台,在高雄生下了是枝裕和的父親。父親讀過嘉義小學校、台南中學校(南二中)及嘉義農校,畢業後,去中國旅順工科大學研究室當化學職員,不久被徵召入伍,在滿州國戰敗,遭強迫去西伯利亞勞改3年後,才第一次回到日本。戰後混亂期,吃了不少苦頭,經濟翻不了身,又不能回到故鄉(台灣),心情苦悶,只好沉溺酒精及賭博。
「當時,全家面對不肯好好工作的父親都很冷淡。母親一直到死前還說:『認識他是我最大的失敗!』她講得很認真,我倒希望她顧慮一下兒子我的心情,她總是說:『真的太失敗了!』她非常愛她哥哥,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戀兄情結』吧,她每次去哥哥家,雀躍的神情簡直像是去見情人,我身為兒子覺得丟臉,也很嘔她為何從沒用那種表情面對我父親。他們倆都過世了,講這些應該沒關係。她就是這種母親,對自己非常誠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