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中跟父親的肢體接觸,是他2歲,坐在父親腿上看電視,臉頰被長長的鬍渣磨蹭著。上小學,父子仍會一起去球場看巨人隊打棒球,步入青春期,連話都搭不上。2人漸行漸遠,久久碰一次面,父親有意無意找話題:「今年巨人隊的成績會怎樣啊?」他卻彆扭得能躲就躲。父親死後他每每回想,都抱持悔意,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冷漠的兒子。
童年時期,一家人的娛樂是收看古裝劇《水戶黃門》《錢形平次》,偶爾也看NHK播放的好萊塢黑白老片,或洋片劇場。母親總會一邊看、一邊劇透誰誰誰會死,讓他很傻眼,殊不知這習慣啟蒙了他對電影的興趣。
《比海還深》有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的大人。」是枝裕和對父親想必曾經孺慕過,卻又矛盾意識到,父親不是理想的大人。日後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除了替自己爭氣,算不算替父親扳回一城?可惜幾個重要的個人獎項,都在父母過世後才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