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現場】流亡港人創傷進行式 政治暴力與抗爭後遺(上)會員專區新聞深探香港抗爭者帶著普遍的創傷來到台灣,再疊加了新的流亡創傷,對嘗試接住他們的心理師而言,也是難題。文 劉雅婷攝影蘇立坤發布時間 2021.09.05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9 臺北時間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至今已2年,港版《國安法》實施也滿1年。這期間,大量參與反抗運動的香港青年流亡各地。時間過去了,為何他們的心理創傷仍在持續,甚而加劇?台灣社會與港人自救群體投入的資源,又為何沒能搭建一張足以接住大多數流亡者的社會安全網? 「晚安,我是今天輪值的樹洞:○○,在這裡你可以暢所欲言,所有資料和內容都會保密。♥小提醒:一、麻煩你和我聊天時使用書面語(華語),因為不是每個當值樹洞都看得懂粵語唷!二、今天的聊天時間會在十時結束,謝謝。」台灣心理師陳蔓棠(化名)持續為流亡港人提供心理支援。又是一個週二的晚上,8點,台灣心理師陳蔓棠(化名)準時打開Telegram,準備接住來自流亡港人的匿名傾訴。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