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購屋最早流行馬來西亞、日本,甚至造成一股名人代言、出國看屋團的風潮,包括像知名作家吳淡如、財經專家阮慕驊都曾為業者站台喊聲。
接著開始出現柬埔寨、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宣傳廣告也越來越誇張,「投報率10%」、「保障10年漲10倍」都喊得出,不只檯面上的大公司代銷海外不動產,許多個體戶也搶分杯羹。
但商機越大,市場越亂,最早因資訊掌握不透明,甚至有業者取得馬來西亞物件後,加價賣給台灣消費者,賺取差價﹔又或業者本身對當地法令不熟悉,信口開河最終承諾跳票。

日前就接連發生兩起柬埔寨投資糾紛,有消費者花數百萬元,一口氣投資3個柬埔寨建案,結果不是還沒動工,就是太過冷門無人接手,連當地仲介都懶得銷售。也有人看上柬埔寨建案門檻低,投報率高達10%,砸450萬元買進,誰知缺錢想變現時,當初接洽的業務員早已離職,總公司又不願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