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霸王級寒流來襲,我在氣溫攝氏8度的午後,在台北跟沖繩人聊起泡盛二三事。我問,泡盛到底為何要叫泡盛?沖繩縣政府台北事務所所長吉永亮太有備而來,一口氣列出4種說法,平面稿擠塞不下,列在網站上讓大家一起長知識(就跟你說鏡週刊要買、網站也要看吧,還不快按「鏡食旅」的讚)。
跨越3千公里來相會 追溯沖繩泡盛身世之謎

「泡盛」這種酒,每年在沖繩有將近2,000萬公升的消費量,說它是沖繩人的靈魂之水也不為過。不過,可不是任何酒隨隨便便都能冠上「泡盛」兩字,條件有三,一是在沖繩當地生產,二是使用黑麴釀造,三則是原料使用泰國長米。
泡盛到底為何叫泡盛?
- 泡泡說:泡盛蒸餾過程中,酒液滴到容器裡,震出許多泡沫,故名「泡盛」。
- 小米說:以前泡盛的原料也可以用「粟」(小米),粟的讀音是「awa」,「粟盛」以訛傳訛變成「泡盛」。
- 古梵語說:古梵語中的「酒」讀作「Awamui」,輾轉傳到琉球王國,訛音變成「Awamori(泡盛讀音)」。(古人是多喜歡以訛傳訛)
- 薩摩斂財說:過去薩摩藩(現為鹿兒島)叫沖繩的這種蒸餾酒「泡盛」,主因是為了把沖繩和九州的燒酒區別開來,以期在江戶賣個好價錢。(是個品牌故事的概念)
泡盛非沖繩生產不可是當然,但琉球傳統酒的釀造原料卻得動用泰國米,兩地距離3,000多公里,到底怎麼扯上關係的?吉永所長說,在琉球王國的時代,沖繩曾是稱霸東亞的海上貿易樞紐,泰國的米和中國的釀酒技術在此相遇,就成了沖繩人最引以為傲的佳釀。

提供我們拍攝場地的沖繩居酒屋「美ら島」老闆諸喜田伸跟著補充,蒸餾酒的技術,最早只有琉球有,經九州傳入日本,各地酒藏改用不同穀物釀造,就是現今「燒酎」的濫觴,如今南九州用地瓜釀造的芋燒酎,用的麴菌也是黑麴。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