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扎根土地 台片新勢力崛起會員專區娛樂黃熙導演的《強尼.凱克》在台北電影獎拿下4座獎。文 項貽斐 主播智偉圖|台北電影節提供發布時間 2017.07.16 11:34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台北電影節強尼.凱克野潮關於他的故事鹹水雞的滋味大佛普拉斯張作驥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第19屆台北電影獎揭曉,得獎名單展現台灣影片新勢力的崛起。有別金馬獎放眼華語片,縮小範圍聚焦台灣影像創作的台北電影獎,其實對台灣電影產業而言,更有指標意義。無論是百萬首獎電影《大佛普拉斯》、獲最佳編劇等4獎的《強尼.凱克》、最佳導演呂柏勳的短片《野潮》或最佳動畫《關於他的故事》,甚至資深導演張作驥贏得最佳短片的《鹹水雞的滋味》,都因紮根土地而茁壯,世故又生猛。黃信堯電影《大佛普拉斯》是今年台北電影獎最大亮點。黃信堯電影《大佛普拉斯》是今年台北電影獎最大亮點,光源來自整齊的技術班底,以及黃信堯多年在紀錄片上的觀察與實驗。由短片《大佛》發展為電影《大佛普拉斯》,故事依然以一對落魄中年男子百無聊賴偷窺老闆行車紀錄器為主,但電影除了攝影更精緻,還多加聲音、旁白與影像的對話。在深厚的寫實功底上,以戲謔角度更尖銳地戳穿階級、性別、社會與政治的假面。黃熙導演的《強尼.凱克》片名洋化,內裡則是「巷仔內」的台北。多線敘事有如都市南來北往的車道,自有交錯匯集的節奏,從一個無人認識的名字、一隻新買的鸚鵡,首次執導筒的黃熙,沉穩串起台北都會充滿人情的眾生相。以短片《野潮》自最佳導演脫穎而出的呂柏勳,年僅25歲。影片根植海口偏鄉的生活,從少年開門拜拜的開場、欠錢被塗鴉的家門、機車速度甩不掉的羞辱與卑微,到最後爭取信任與友誼的關鍵,既有年少的憤懣銳氣,又有成熟的影像調度。《鹹水雞的滋味》是導演張作驥因案入獄後,在鐵窗內與獄友共同完成的作品。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