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芳珍而重之地拿出一只木盒,裡面是兒子張博崴的遺物:壓遺書的扁石、路上撿拾的松果、皺巴巴的2張鈔票、手寫的登山物品清單、小手電筒……,透明塑膠文件袋裡是張博崴當初寫的遺書,父母曾經拿去化驗,想拼湊字跡,但已難以復原。杜麗芳給我們看照片,睡袋中露出一隻手,她哭了起來:「這麼飽滿柔軟,我一直看一直摸(照片),他才頂多死亡一週。」

我們造訪張家天母老公寓,張博崴房間內原本的遺物都已裝箱挪到桃園外公家,取而代之的是登山帳篷、山域繩索、高山症用的攜帶型加壓艙……。這全是博崴媽媽杜麗芳與爸爸張俊卿近年推動「面山面海教育」(鼓勵走入自然環境,學習野外求生與倫理的教育)累積的成果,書架上也滿是登山研究資料、山難個案,中英文都有。好像失去兒子的悲傷,重新被教育工作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