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能是巨頭們一個相當不錯的試水場景。
【達觀股市】繼優步踢館後 這一次是滴滴

去年11月,我在專欄中提到,中國互聯網產業競爭格局已大勢底定,雖然彼此之間仍有競爭,但想要再進一步攻城掠地所要付出的代價恐怕不小,因此在這個時候,巨頭們有志一同地將目標瞄準海外。
但這對台灣企業來說,其實是相當嚴酷的考驗。雖然中國對於外資進入一向有嚴格的規範,但中國企業關起門來的競爭,可不比自由開放的市場輕鬆,現今能夠存活下來並且出海的,放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可說絲毫不遜色。
服務多元 將掀折扣苦戰
以蝦皮為例,它的大股東之一是中國騰訊,而蝦皮來台灣2年多,就讓網路家庭與商店街的股價大幅崩跌,剩下高點的1/5左右。台灣許多內需導向公司,雖然目前位居龍頭地位,但由於過去鮮少經歷過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因此看似堅固的護城河,在中資壓境之下便顯得岌岌可危。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