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來自以下幾位記者辛勤工作的成果,以下是我們的心聲:
【心內話2018】序-關於愛與勇氣的生命故事

〈心內話〉和〈鏡相人間〉是鏡週刊人物組備受讀者喜愛的二個單元,這二個單元採訪對象都以小人物為主。
事實上,能讓多數沒有受訪經驗的受訪者用白話表達最深的內在經驗和情感,記者往往經歷高難度採訪,並在嚴格要求的改稿高壓中,讓紀實寫作也能呈現小說一樣的情節和人性。
旁觀他人的痛苦與哀傷,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有時候我覺得人物記者的工作,很像偵探。一位前輩曾如此比喻二種不同採訪:長篇是削肉剔骨,要清楚受訪者的血脈和經絡,細心處理,協助讀者看見生命的各種轉彎和傷停。短篇沒有時間這樣處理,則要一刀下去就命中穴位,噴出血來。這樣聽來未免有點殘忍,但很多時候,其實這拆卸、放血的過程,都具有療癒效果,對受訪者是宣洩,對閱讀者是理解,成就了雙方,記者就功德圓滿。
受訪者們,是地獄回來的報信人。為了再說一次故事,他們回頭張望過往,冒著變成鹽柱的風險,在現實中艱難前進。如果可以,偶然同行的我,希望能辨認出什麼是地獄,而什麼不是,並且確保受訪者們的逃生路徑,親眼見證他們如何救贖過去的自己,並且不讓他們的眼淚被時光風乾,變成鹽柱。
該如何問出第一個問題?如何追問當時季節、風景?問重障的數學博士,該怎麼看世界?問一位被排拒於性別之外的陰陽人,如何安放自己?人有光,光的源頭是黑暗,黑暗中我總在逼問:何謂缺憾?答案若是在話語裡,那就更接近他們,用最平常的問句,問他們:你把痛藏在哪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